作为历史和文化的载体,传统工艺来源于生产生活,烙印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山东手造的基因库中,传统技艺类非遗项目是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深厚资源,也成为各地塑造“山东手造”品牌的载体。以非遗保护、传承、发展为基础,潍坊昌邑市推动非遗手造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让古老的非遗技艺焕发出了新的时代生机。
依托蜡染、扎染技艺,昌邑打造了“青云染”品牌系列作品(昌邑市文旅局供图)
品牌培育推动产业化发展
以生产性保护推动传承,以多样化融合谋划发展。基于深厚的非遗资源,昌邑市对具备一定传承条件、生产规模、发展前景的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手造”项目库,重点支持、动态管理。据了解,目前,昌邑市共有省级非遗8项,潍坊市级非遗28项,昌邑市级非遗144项,进入“手造”项目库非遗项目60余项,为“手造”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
与此同时,根据非遗项目特点,昌邑市建立分级分类管理体系。对有能力、可创新、能发展、市场认可度高的项目,重点倾斜,在产业化、品牌化上加强引导扶持。截至目前,昌邑市已培育柳疃茧绸、华晨丝绸、卜庄草编、同文堂毛笔等非遗手造品牌10项。其中,依托蜡染、扎染技艺打造的华晨丝绸手造“青云染”品牌目前已拥有11个系列400项产品,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
基于对非遗品牌的产业化发展,昌邑市已形成以丝绸为特色的柳疃镇、以乐春传统面食制作为特色的都昌街道、以砖雕为特色的围子街道、以草编为特色的卜庄镇等10个传统手工艺生产、发展片区。
此外,以生产性保护为重点,昌邑市建设了昌邑丝绸文化传习中心、昌邑手工技艺传习中心、鲁砚制作技艺传习中心、中国柳疃丝绸博物馆和华裕茧绸文化博物馆等24个非遗传习中心,年开展传习培训160余次,培训技艺传承人3000余人次。
业态融合让技艺焕发生机
匠人代代相传的技艺与时尚创意的融合,为“山东手造”的发展开辟了全新路径。与此同时,传统手工艺产品也变身为文创、旅游产品,走进大众生活。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柳疃镇已形成丝绸技艺传习中心、茧绸博物馆、纺织企业、桑葚采摘、丝绸文化节庆等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聚焦文旅融合发展,将非遗技艺融入景区提升,昌邑市在红色文旅小镇龙池镇设立非遗及特产展示展销区,引入非遗产品20余类,深挖30余项非遗品牌项目,开发非遗手造2000余款,通过创意赋能,变身为文创产品走进大众生活。
在对传统技艺创新转化过程中,针对非遗传统技艺创新不足这一问题,昌邑市通过搭建学习、合作、交流平台,将剪纸、年画等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系列产品,与有关单位对接打造成“灵心彩绸”系列文创产品,年销售额达300多万元。此外,推动山东建筑大学剪纸艺术专家与当地企业的合作,推出《二十四节气手账本》等文创产品,让传统技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经由创意设计加持,传统手工艺联结匠人与大众,指向产业化转型升级,建立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连接,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