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焦点图 > 内容详情

蓄力奋进 共赴远大前程 听他们来诉说……

2022-11-07 11:33:3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山东,是一片红色沃土,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深厚的革命历史,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和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近年,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发挥红色资源优势,从全省优选红色讲解员,深入开展红色讲解员宣讲活动,联合省教育厅、共青团山东省委开展“赓续红色血脉 培育时代新人”红色讲解员进校园,并组织“赓续红色血脉 强国复兴有我”红色讲解员进机关、企业、社区开展巡回宣讲,借助一个个具有山东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优秀红色故事,让更多的民众了解那些曾经和正发生在齐鲁大地上的平凡但又绝不平凡的感人事迹,感受如今幸福安康的生活来之不易。

赓续传承,让父辈的旗帜飘扬齐鲁大地

作为一名90后大学生,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家乡沂蒙山区,做了一名普通讲解员。他叫朱帅宗,他说,想做爷爷革命精神的传承者和发扬者。当然,相比他,他的爷爷更为人熟知——“人民楷模”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朱彦夫。

自小在爷爷身边长大的朱帅宗,形容爷爷“很严肃”,既不爱笑,也不怎么爱说话,但即便只是扒在门边远远望着他,自己心中都会不自觉地生出几分敬畏感。“我生活的年代与战争相隔甚远,生活也逐渐富足,不曾理解何为战争,何为贫苦,也不曾见过爷爷的英雄壮举,但每次见到他被岁月深深雕刻的容貌,总是会有一种厚重感扑面而来。”朱帅宗告诉记者。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朱帅宗开始渐渐明白埋在爷爷伤残身躯背后的故事:长津湖战役250高地恶战中连队里唯一幸存者;治愈后,拖着17斤重假肢回到家乡,二十五年如一日,带着村民治山治水、造田架电的村党支部书记……“爷爷有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极限人生》和《男儿无悔》,书中字里行间凝结的是他不倒的革命精神和不灭的革命意志。”朱帅宗坦言,爷爷是跨越了革命、建设、改革三大时期的时代楷模、人民楷模,“他从来没有给我讲过什么大道理,但他的一举一动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灵。”

大学毕业,面临着人生新一阶段的规划和选择,朱帅宗想过很多,但是,始终有一个声音在诉说:“爷爷年纪越来越大,他的精神必须要传承和发扬下去,他的故事需要一个人去讲,去感染和鼓励更多的人。我是他唯一的孙子,假如一定要有人肩负这个职责,那一定是我。”于是,恰逢沂源县朱彦夫党性教育基地开馆,朱帅宗毅然选择回到家乡,成为一名青年讲解员。“爷爷得知后非常欣慰,但也不忘叮嘱我,去讲他的事情一定不要夸大其词,他干的时候是脚踏实地、实心实意,我现在讲,也要实事求是地讲。”

2022年3月,朱彦夫荣获“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颁奖词写道:人的生命于他不只一次,士兵于他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于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如今,朱彦夫的事迹在朱帅宗深沉而又亲切的话语中娓娓道来。站在宣讲台上,朱帅宗讲述着爷爷波澜壮阔的数十年人生中的不屈与坚毅,更在广大听众心里深深播种下一名老党员眼中永不熄灭的革命之火。

继往开来,热血军魂镌刻“沂蒙精神”新丰碑

八百里沂蒙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在此赓续传承,从未间断。

“从记事起,我们就跟祖祖辈辈的村里人一样,从这条路去镇上、去县城、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有的人,从这里背着行囊去生活,有的人,从这里带着梦想去闯荡……”高天天,临沂市博物馆一名讲解员,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山东省文旅厅组织的红色讲解员宣讲活动。

“尽管战争的硝烟已过去70多年,但红色的种子早已深扎沂蒙大地,根植于每一位沂蒙人的心中。即便在新时期,无数的沂蒙儿女在面对危难时,所选择的亦和我们的先辈们一样。”高天天说的,是此次她演讲故事的主人公——“齐鲁时代楷模”王成龙,一名来自沂蒙老区的90后武警战士。

无独有偶,高天天和王成龙都来自莒南县大店镇后王庄村,她说,虽然自己比王成龙大了7岁,但他们并不陌生,因为在那条通往镇里唯一的大道上,他们早已“遇见”无数次。

“抉择”是高天天宣讲故事的题目,在她看来,那也是王成龙短暂而又璀璨的一生最好的注解。少年时期,面对未来的人生道路,王成龙选择埋头苦读,勤奋自律;高考结束,拿着625分的优异成绩,他毅然选择武警工程大学,追随爷爷和父亲的脚步,向成为一名军人迈进;毕业后,面对留校任教的机会,他又选择到训练最苦的“特战队”,以实际行动武装自己;再之后,他做了人生中最后一次抉择——在一场极限训练中,为救队友壮烈牺牲。

“王成龙用生命践行了诺言,用行动诠释了抉择。我想舍己为人的壮举从来不是他一时的冲动之举。”高天天表示,纵观他仅23岁的生命历程,从高考择校、选岗就业到英勇就义,无不彰显一位新时代年轻人面对人生不同境遇下的一次次正确、英勇的选择,以及在沂蒙精神感染下的新时代年轻人的奉献与担当,“他更让大家看到,在强军兴军的征程中,一个从沂蒙革命老区走出来的热血少年的模样,看到了沂蒙精神的代代传承。”

事实上,即便在和平年代,在沂蒙精神感染下的齐鲁大地,像王成龙一样的青年人还有很多。他们为了祖国的安宁繁荣,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奉献出自己的一切:2015年,武警山东总队临沂支队28岁的张楠主动申请赴危机四伏的索马里,倒在了恐怖袭击的血泊中;2019年,四川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来自临沂19岁的徐鹏龙,20岁的赵永一、张帅、康荣臻和滨州小伙张成朋选择了义无反顾奔向火场,在扑救火灾中全部牺牲……“这个世界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在替我们负重前行。”高天天说道,回到临沂,自己还要继续加入临沂市的宣讲团,“我要把王成龙的故事讲给临沂的孩子们和同事们听一听,让更多的人知道王成龙的名字,读懂他的故事,学习他的精神,让沂蒙精神在一代代沂蒙人中赓续传承。”

忘我奉献,十万山东南下干部绘就最美星河

提起焦裕禄,很多人会想起兰考,想起他带领兰考人民植泡桐、治盐碱、堵沙口、排内涝,想起如今风沙已变得越来越温柔、盐碱地迎来大丰收的广袤土地,也想起他鞠躬尽瘁而早早逝去的人生。

但其实,关于“最美奋斗者”焦裕禄,他的事迹远不止于此。

来自菏泽单县红色湖西教育基地的讲解员杨子墨,负责此次宣讲活动中关于焦裕禄同志的故事。他这样形容:“焦裕禄是山东南下干部中的一员,他的南下之路走得坚定又从容,人生经历丰富而又立体,充满着奉献与决然。”

25岁时,焦裕禄从齐鲁大地来到同样历史文化悠久的九州腹地河南。那之后,他在彭店开展土地改革;在尉氏开展经济模式试点;带领干部群众建设洛矿;研制我国第一台2.5米双筒卷扬机……直至最后将生命留在兰考。

“说起焦裕禄大家都知道,但大多只了解他在河南兰考的故事,却很少知道他也是山东人,他做过的其他事情。”杨子墨坦言,为此,宣讲团队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丰富关于焦裕禄的人生事迹,比如他的成长、他的生活、他的情感和他的工作等,“我们前后从不同角度写了5篇宣讲底稿,经历了17次修改,才最终定稿。”

宣讲故事中,焦裕禄时隔10年才破天荒地回了趟老家博山,陪着母亲看了场戏、包了顿饺子……临走时,外面大雪纷飞,看着满头白发伫立在寒风中的母亲,心系兰考的焦裕禄回过头扔下行李、摘掉帽子,重重地磕了下去……而后决然地踏上返回兰考的路程。然而,仅仅两个月后,他却因肝癌在兰考病逝,永远的离开了母亲。“每当我讲到此处,我总会看到很多听众在抹眼泪。当有一次,我在一所小学演讲,当我看到学生们感动的泪水时,我突然真切地感受到了焦裕禄事迹的张力和感染力。它是不分年龄和身份的,它是互通的,是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杨子墨说道。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你要是个好人,天上那颗星就会很亮”,焦裕禄的母亲曾这样告诉儿子。仰望星空,焦裕禄仅是山东10万南下干部中的一颗星,但也正是这一颗颗汇聚在一起的星辰,照亮了祖国广袤的土地,不断孕育出新中国的希望之光。“当查阅他们的资料,翻阅他们的故事,将我们的人生轨迹去沿着他们走过的路再‘走’一遍时,你才会真正地了解南下干部们的故事,才能真正体会他们究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付出了多少。我能做的,就是把他们的事迹讲给更多人听,感染更多的人。” 杨子墨表示,而这也正是宣讲活动开展的意义,“今后,我还会继续走进更多的社区、机关和学校,去我们的新时代文明中心的各个实践点,向更多的人讲述这一段段令人感动的红色故事。”

一诺千金,基层党员干部谱写黄河滩区蝶变新篇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大河滔滔,孕育了华夏文明,但也因河水泛滥等自然灾害,致百姓家庭破碎,流离失所。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因水少沙多、泥沙淤积,在黄河主河槽与防汛大堤之间的区域,形成了著名的“黄河滩区”。据统计,山东黄河滩区面积1670平方公里,约有60万人生活在此。而“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三年攒钱、三年垫台、三年建房、三年还账”,则是滩区人民的真实生活写照。

2017年,我省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滩区群众迁建任务。作为山东投资规模最大、涉及人口最多、支持政策最优的农村群众安置工程,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走出了一套滩区迁建的“山东模式”。但这套模式到底有多了不起?却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更遑论95后的青年人。

杨洋是潍坊市王尽美革命事迹教学基地服务中心的一名95后讲解员,参加山东省文旅厅组织的红色讲解员宣讲活动,他的任务是讲述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背后的故事。

“在真正接触这件事之前,我从没想过有这么多人年复一年地重复着这样艰辛的生活。”杨洋坦言,“三年建台,三年盖房,三年还账”,让黄河滩区百姓贫困世代累积。2017年,为全面解决这一历史性难题,给60万滩区百姓一个稳稳的家,山东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正式启动。自此,在接下来的3年多时光、1300多个日夜里,全省近20000名党员干部、10余万名建设者集结黄河滩区,奉献了自己无悔的年华。  

“我讲述的这个故事,是黄河滩区脱贫迁建一线党员干部的一个缩影。”杨洋说道。

70后的齐道功是泰安市东平县戴庙镇原副镇长,也是杨洋口中的主人公。面对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这项大工程,齐道功立下“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完成社区建设”的军令状。于是,这此后的1300多个日夜,于齐道功而言,再没有休息日,也没有节假日。为了说服居民搬迁,他挨家挨户做工作;因工程质量不合格,他抡起铁锤怒砸有问题墙体……最终,在2019年全省抽查评比中,他负责的社区被评为“山东省建筑工程优质结构”工程。但也是在这期间,他瞒着同事做完了第二次心脏支架手术,休息一天又返回工作岗位。谁也没有想到,1000多个日夜都走完了,就在迁建工作收官前夕,当齐道功正打着他的第四个工作电话时,就这样突然倒在沙发上,再也没有起来。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美好,但我们也要铭记,那些为了我们的幸福安康无私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传承他们的精神,接续奋斗,永远跟党走。”杨洋坦言,“无论是在战争年代为我们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还是在和平年代为国家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时代楷模,他们的义无反顾,是因为他们对这个国家的爱和内心坚定的信仰,这种爱和信仰也激励着年轻一代的我们不断前行。”杨洋表示。其实,每一次宣讲,都是一次与不同听众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全新过程,“它建立起了我们与革命先辈、时代楷模沟通交流的精神桥梁,以他们为榜样,向他们学习,我想这也是党、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深切希望。在今后的红色讲解中,我愿尽我所能,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将红色种子撒向更远的地方。”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许倩 实习生 于洋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