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焦点图 > 内容详情

2022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八讲开讲 追忆峥嵘岁月中的红色记忆

2022-12-12 11:08:4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传承红色基因,品味时代经典。12月11日,由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主办、本报协办的2022年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八讲开讲,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教授常庆以经典小说到经典电影的视角,解读文学经典《苦菜花》,追忆峥嵘岁月中的红色记忆。

烙印在齐鲁大地的红色记忆
  红色经典烙印着红色记忆,沐浴着红色文化。在红色热土山东,一部部红色经典讲述了峥嵘岁月中的历史,成为陪伴一代又一代人成长的青春记忆。
  在众多诞生于齐鲁大地的红色作品中,《苦菜花》是具有代表性的一部经典之作。《苦菜花》是山东作家冯德英创作于上世纪50年代中期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通过讲述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故事,构成一组女性群像图,并借此反映革命历史时期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冯德英1935年生于山东乳山,1949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3年,冯德英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练习写作,对母亲的童年记忆和战火中的生命体验给他带来了巨大影响。因此,冯德英以母亲为对象写了篇革命回忆录式的传记小说,这篇文艺习作可以说是《苦菜花》的胚胎、雏形。”关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常庆介绍道。
  作为烙印着山东红色记忆的文学作品,《苦菜花》是冯德英创作的“红色记忆三部曲”之一,也被称为中国版的高尔基的《母亲》,出版后产生了广泛影响。常庆介绍道,“1958年,《苦菜花》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此后,《苦菜花》再版发行1000万册,并被翻译成俄语、英语等多国文字出版,荣获‘山东省文化艺术终身成就奖’。2019年9月23日,《苦菜花》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时代烙印与文本生产
  在常庆看来,《苦菜花》作为经典的红色作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呈现了胶东革命的宏大图景,也塑造了极为典型的人物形象。作品中的母亲是冯德英塑造的从本能到自觉的革命者的形象。“当母亲知道女儿娟子要参加农民武装暴动,对革命的恐惧和作为母亲的天性使她为女儿担心、忧虑。在暴动成功之后,母亲从娟子和其他革命者身上看到了劳苦大众重新做人的希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常庆分析,随着斗争的不断深入,母亲从开始的安于压迫、深受剥削的境地和心态,到看到希望、开始反抗,再到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完成了从本能到自觉的革命者的变化,从只知爱自己孩子的母亲,到爱革命、爱一切革命的子女,变化为勇于为革命奉献一切的革命母亲,成为丰满的、立体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在1958年《苦菜花》出版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小说多次修改,并被改编成评书、评弹、评剧、吕剧、电影、电视剧和连环画等众多艺术形式,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其中,以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曲云主演的电影《苦菜花》最为知名。“电影以一个生活底层的普通劳动妇女逐渐成长为勇敢坚强、不怕牺牲的革命母亲的过程为主线,并整合了与多方的交锋和较量,集中表现了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艰苦卓绝的英勇奋战的故事。”常庆介绍道。
  电影中冯大娘的扮演者曲云出生于胶东半岛,积淀了较为丰富的生活素材和人物原型,将其从受尽折磨的中国农村普通妇女转变为自觉革命战士的成长过程,真实、准确、细腻地呈示出来,形成了质朴淳厚、刚柔并济、富于乡土气息的表演特色,赢得“银幕第一老大娘”盛誉。
  此外,影片中的插曲《苦菜花开闪金光》也因脍炙人口、韵味深沉的特点成为让大众印象深刻的记忆。“这首歌曲富于乡土气息,饱含胶东口音,曲调中透露出生活的苦难,娟子送粮的豪情、星梅牺牲的悲壮、送子参军的欢快与憧憬,从风格到内容上与影片极为贴切。”
  “苦菜的根虽苦,开出的花儿,却是香的”,常庆分析,“苦菜花”之所以能成为小说和电影的名称,在于其凸显了母性的生命力和承受力,同时歌颂了以冯大娘为代表的母亲在苦难中的成长与抗争,并揭示了作品的矛盾根源。“尽管《苦菜花》作为红色经典的艺术魅力和带给观众的审美感受随着时代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但仍激励我们在重温的过程中赓续红色血脉、发扬红色传统。”常庆表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