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花开泉城畔。5月12日,由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中共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商务厅主办的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在舜耕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开幕式以“山东手造”宣传片揭开序幕,以“四廊一线”文化体验廊道为主线,展示不同地域文化孕育出的独特手造产品,以历史文脉为依托,让大众共享指尖技艺的别样魅力。
山东手造尽展齐风鲁韵
山东是工艺美术大省,传统工艺品类齐全、种类丰富,涵盖11个大类、110余个品种,是齐鲁儿女创新创造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现场,淄博陶瓷琉璃、潍坊风筝、青岛贝雕、龙山黑陶、烟台绒绣、威海抽纱刺绣、滨州草编、临沭柳编、大码头苇编等16市手造如同璀璨夺目的珍珠一般华美绽放,光彩夺目,让逛展的市民大饱眼福,通过观赏、体验、交流等多种形式感受手造之美。
以江、河、湖、海中的各种贝壳为原料,雕、贴、喷、画技法并用的青岛贝雕规格繁多、花色多样,制作而成的贝雕画十分吸睛;晶莹剔透、如诗如画的淄博琉璃制品让人目不暇接;黑陶花瓶、黑陶香薰、黑陶摆件汇聚一堂,尽显土与火交织的艺术之美……各具特色的工艺美术品在展区内亮相,匠人们也在展会现场上演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手造盛景”。
为弘扬“山东手造”的璀璨技艺,传承“手造文化”的独具匠心,让更多人在亲身体验中了解手造、爱上手造,加入到传承手造文化的行列之中,博览会设置“山东手造技艺体验区”,体验区以“山东手造·指尖共享”为主题,深入挖掘手造魅力。
体验区内,莱州草编技艺传承人曲学坤携草提篮、麦秸礼盒、建筑模型等作品亮相,种类多元的草编及衍生品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观赏。这一家传三代的传统工艺,在曲学坤的坚守下实现了创新传承。“在跟随父亲学习草编技艺的同时,我也不断扩展草编产品的呈现形式,除草提篮、草帽等产品外,还研发了麦秆制作的礼盒以及各种建筑产品,同时融入时尚元素,贴合时下大众的审美需求。”曲学坤介绍,在工艺传承与制作之外,自己还将继续开展研学活动,推动非遗技艺活化传承。
匠心好物融入大众生活
承一方文脉,续历史篇章。积淀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于生活中,经久涤荡,代代相传,并以更加时尚和多元化的形式融入大众生活。“山东手造技艺体验区”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携最新制作的展品亮相博览会。“近些年,济南皮影在雕刻和着色工艺上走国潮路线,更加符合年轻人的审美特点。”李娟介绍,济南皮影在每一次主题创新的过程中都会设计一批贴近生活的文创产品,无论是泉城系列皮影耳饰、胸针,国潮的西游系列数字藏品,春节期间设计的“兔飞猛进”,还是与国家航天局“航小梦”IP合作的卡通皮影系列文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创意产出。
技艺传承过程中,李娟曾到20多个国家参观学习,在与各行各业接触的过程中,萌生了跨界尝试的想法。“市场的推动,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促使我们不断寻找新的创新点。”中国航天日的博览会期间,李娟专门为孩子们编排航天主题皮影戏,并设计了自己制作皮影的材料包,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探索太空的热情,让皮影真正走入人群,成为非遗破圈发展的典型案例。济南皮影背后的年轻团队,为这项古老的非遗技艺注满了生机与活力,衍生开发的皮影文创也以时尚新潮的创意、丰富多元的展示形式为博览会增添了一抹亮色。
体验区内,潍坊红木嵌银工艺大师李秀霞现场展示嵌银工艺,成为博览会上的一大亮点。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的红木嵌银漆器,在匠人的创新传承中开发出文房四宝、看屏、象棋等近百种产品,让传统工艺焕发新生机。
让传统工艺“活”起来
据了解,本届博览会同期举办2023传统工艺与时代发展高峰论坛、“非遗赋彩·绣美生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鲁绣技能大赛、“荷花杯”山东省工艺美术设计创新大赛、2022“山东工美”年度精品认定等系列活动,将持续到5月15日。
作为工艺美术界的年度盛会,中国(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自2009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是山东规格最高、品类最全、影响最广的专业博览会,成为凝聚资源、展览展示、供需对接、互动体验于一体的专业高端展示交流平台。经省政府办公厅批复,今年博览会升级为省级展会,更名为2023山东工艺美术博览会暨“山东手造”精品展。
从文化层面来看,工艺美术博览会承载着以人文教化民心、以审美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责任与使命,是讲好文化厚重的山东故事,塑造情怀博大的山东文化形象的重要载体,能增强文化自信,展现山东作为,彰显山东担当。
从经济层面上讲,工艺美术博览会能积极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叫响“好品山东”“山东手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充分展现工艺美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找准手造链接美好生活的“精准发力点”。
据悉,本届展会通过设置“一城一美、工美手造、两创硕果、立本启新、和合新生、指尖共享、匠心盎然”特色版块,充分彰显“手造百态”,聚力打造“山东手造”、叫响“中国手造”,让传统工艺“活”起来,让“老手艺”成为时代的“金名片”。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王雯蓉 李兰婷
摄影/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