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帝肇始,因黄河得名,雷泽形成于河湖壅塞,在历史洪流中被赋予中华龙源之美誉,远古人类于此驻足停留,使其成为华夏民族发祥的祖庭,孙膑的出走与归来勾勒出历史人文气象,人与黄河的千年相伴催生出“人民治黄发端之地”。因“鄄”文明,也因“鄄”闻名,齐鲁文脉与黄河水脉的汇通交融,塑造出一座独一无二的“千年古鄄”。
今年3月,“沿着黄河看地名”寻访行动正式启动。此次,寻访之旅走进山东省菏泽市鄄城县,在黄河岸边听一曲千年古县的历史回响。
独特的“鄄”字
当看到鄄这个字时,你会想起什么?对一些人来说,似乎从未在其他地方见过或用过它,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长住鲁西南地区的人,他们多半会告诉你:鄄是一个地名,且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县城。“鄄城的鄄字从来没有指代过其他地方,在古籍中以鄄为名的区域一般都是指鄄城。”山东孙子研究会理事、鄄城县孙膑研究会会长邵忠云向记者介绍道。作为中华民族早期活动的重要区域之一,鄄城素有“古鄄”之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时期。如《太平寰宇记》载:“濮州,今治鄄城县。古昆吾旧壤,颛顼遗墟。”《左传》载:“茫茫禹迹,画为九州。夏商时天下分为九州。鄄城属古兖州之域。”均指鄄城。
“鄄城真正作为行政区划而得名还要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此地属卫国,境内有鄄邑。”邵忠云表示,与多数地名不同,“鄄”地无论在历史时间上,还是在地理空间上,都始终未产生较大的变迁,自卫国鄄邑到西汉鄄城县,再到三国魏文帝时期曹植所治鄄城王国,鄄字与这片土地始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经千年而不变易。“除鄄以外,如今的鄄城辖区内还曾出现过诸如成阳、句阳、雷泽等县名,但都未持续太久便埋没在历史洪流中。”邵忠云表示,在历史上曾与鄄并立时间较久的仅有“濮”字,是经由在鄄城县置濮州而来,“自五代十国到明中期,鄄城一直为濮州驻地。”至1931年,受到黄河改道影响,濮、鄄最终分治,濮县成为如今河南范县的一部分。
历史与地缘边界的清晰似乎不能解答人们关于“鄄”字本身内涵的疑惑,作为一座被国家民政部命名的"千年古县",它的名字到底因何形成,又为何与这片黄河下游的土地产生了数千年的牵绊与联结而不断绝。对此,《说文》中的解释同样语焉不详:“鄄,卫地,今济阴鄄城。从邑,垔声。”仅把名称与方位进行了简单的结合。而对本地人来说,鄄城之名或许暗含了一段少有人知的远古史,“鄄城曾经为甄城,对甄的解读有助于我们理解鄄城的由来。”邵忠云表示,“甄”,金文从“宀”“攴”“缶”,宀即房屋,攴是手持工具,缶为意符,描述了人手执工具在房屋内用土制作陶器的景象,而鄄城曾为上古昆吾封地,以制陶为名正好同昆吾为制陶业始祖的传说相吻合。
而在另一种流传的说法中,鄄字可拆分成“垔”与“阝”,在古文中,“阝”在字左为阜,在字右则为邑,邑实则有封地、领土、县域之意,故而将鄄字拆开,即为垔邑。这一字形结构事实上在山东省各地地名中广泛出现,如郓城、郯城、邹平等。垔字通堙,又通殷,作堙用时,有堵塞、阻塞之意,展现了一种用竹笼草袋盛土石堵塞水流的形象,这与鄄城紧靠黄河筑堤防水的常态相符,也同时是远古黄河长期淤积于此形成湖泽的写照。据了解,古鄄地与古雷泽在地理位置上高度重合,彼时,大野泽、雷泽、菏泽等遍布于菏泽诸县区,尽皆是河水受到壅塞阻滞并因此漫灌成泽,故而,将“鄄”理解为黄河水壅塞之所同样不失为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
地名文化丰盛的历史古城
倘若从另一个方面看,当垔作殷讲时,鄄又同时代表着一种繁盛、富足,于鄄城而言,这种富足主要源于黄河的馈赠。阻塞与富饶,看似矛盾对立,却又在鄄城得到了有序的统一与传承,“数千年前的鄄城,黄河流经,土地错落,气候温和,水源丰沛,湖泽纵横河网密布,生物繁茂物产丰盛,这种生态成为了远古人类文明得以繁衍生息的绝佳场域。”邵忠云表示,黄河为鄄城带来丰饶物产的同时也带来了丰富的地名文化。
诸多文献表明,伏羲生于雷泽,“据目前考证,古代雷泽位于鄄城县内的阎什镇、引马镇、红船镇和郑营镇之间,自远古至唐末五代初皆是如此。”邵忠云表示,隋代时此地还曾以雷泽为名设县,而晋代罗谧在《历山考》中说:“雷泽不闻有二”,而雷泽又是华胥“履大迹生伏羲”的关键所在,由此,可以很大程度上确定鄄城确是史书中所述的“伏羲之桑梓”。在鄄城当地,仍有现存地标文物伏羲殿、擎天阁、华胥故里遗址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雷泽旧址上又建有雷泽水库,现已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垂钓的场所。
继伏羲之后,又有尧舜接续于鄄城周边落脚,远古的鄄城迎来了文明史上鼎盛而辉煌的时刻。在鄄城彭楼镇,伏羲与舜帝留存的历史印记得到了集中呈现,镇中郭北口村位于原雷泽故地,也历来被认为是华胥文化的发源地,现有华胥庙和华胥文化馆坐落其上,而就在距郭北口村约2公里处,还有一座自明代以来就以“舜城”为名的村落,据传是舜继承王位之后将出生之地改建为小邑而得名。2007年,依托当地丰富的伏羲文化与尧舜文化资源,菏泽市伏羲文化研究会与鄄城县尧舜文化研究会先后成立,为保护当地远古文明遗存与整理相关地名文献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古泉街道崇兴社区南大街中段,原立有一口大水井,现因离路太近井口用水泥板覆盖,仅留直径约50厘米的圆口。井边有明代立碑,上书“亘古清泉”四字,又有“重修”等字样。据当地居民表示,古时此处原是一汪泉水,很多百姓因为泉水甘冽而又取之不竭在此栖居,形成了最早的聚居处,但由于黄河经常决口,泉水因泥沙淤积而化为平地,“后来曹操在鄄城屯兵,他命令士兵在原来的地点重新挖出了这口水井,冒出的泉水还是像当年一样。”曹操之子曹植被封为鄄城王后经常饮酒,“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的诗句据传便是其饮用亘古泉水酿造的美酒之后写成。“三国时期鄄城一直是曹操吞并驻扎之所,围绕曹魏,鄄城留下了诸多地名遗存”,邵忠云告诉记者,如作为雷泽故址之一的引马镇又原为“饮马镇”,同样反映了曹操屯兵饮马的历史故事。
围绕丰富的地名文化遗存,鄄城县民政局对古村镇、旧地名记性了系统的梳理与整理,“大到自然地理实体,小到街路巷,我们通过分类、分级、分层的保护,确保了地名梳理的的‘精而全’。”鄄城县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翠芝向记者介绍道,结合材料,鄄城县梳理出4个千年古镇和5个千年古村落,并以此整理编制了《鄄城县志》、《鄄城记忆》等著作。在结合《山东省标准地名录》编制的《鄄城县标准地名录》中,同样通过地名图和地名录索引形式,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出的近4148个地名尽数收录其中。
孙膑故里与亿城古寺
生于阿鄄,功成齐国,以兵传世,以身留名。作为中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及围绕其自身展开的一系列历史故事始终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而对于鄄城来说,孙膑是一位尤为特殊的存在,“生于斯也归葬于斯,在每一个闻名遐迩的历史事件背后,孙膑都给鄄城留下了一段别样的地名文化。”邵忠云表示,在鄄城县红船镇孙老家村,曾先后发现两部《孙氏族谱》,分别为清顺治年间与光绪年间写成,经鉴定,家谱年代无误,两部族谱一脉相承,也都奉孙膑为立族之祖。此外,于明代修建的孙老家祠堂于1990年被发现,家祠内悬挂明代万历年间绘制的孙膑传影和孙膑牌位,无不充分表明着孙膑与孙老家村难以分割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经过多年考察与修复,孙老家祠堂现已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无独有偶,在鄄城县箕山镇孙花园村,明嘉靖年间重修的亿城寺碑赫然在目,碑上刻有“膑墓址深邃”字样,墓碑同村内至今还留存的孙膑著书馆遗址一同证实此处为孙膑退隐归葬的处所。而关于亿城寺与孙膑,还有着一段独特的历史故事。据传孙膑自齐国隐退后,齐王念其功高,屡次派使者探望,并在居住处建有驿馆,“齐纨鲁缟、海参鲍鱼等成车馈送,无数使者冠盖相望、络绎塞途。最终,孙花园村终于容纳不下了,齐王就在孙花园村北建造了驿馆,驿馆越建越大,成为一座驿城。”邵忠云表示。
根据考察,孙膑死后,便葬于孙花园村的驿城前,齐王便按徇节遣使的规格予以祭奠,驿城由使者下榻的馆舍,摇身一变成了举行祭奠仪式的场所,使驿城又有了“仪城”的名号。800多年后,有僧人看中这片“风水宝地”,遂再次破土兴工,建造佛寺,命名为驿城寺,以纪念孙膑所受的恩宠荣耀。而后,因羊左之交等历史典故的影响,驿城寺又先后改名为“仪城寺”“义城寺”“亿城寺”等,伴随着数次战火肆虐,寺庙最终于抗日战争时期被完全毁坏。
“围绕孙膑故里与亿城寺遗址的地名文化资源,鄄城县进行了一系列设计开发,融合地名文化、旅游资源、生态建设等,打造形成了鄄城县独特的文化品牌。”杨翠芝介绍到,占地999亩的孙膑旅游城·亿城寺景区集孙膑军事文化、佛教文化与园林文化于一体,以宏伟的建筑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孙膑文化、孙膑兵法、孙膑世家、孙膑军事思想与科学研究基地。名列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又被国家旅游局纳入十二条精品旅游线路,孙膑旅游城·亿城寺景区围绕孙膑故里品牌,将孙膑纪念馆、孙膑墓、孙膑书院等一系列地名文化尽数展现在各地游客面前。
从濮水到黄河的变迁
“河道弯曲,溜势变化大”“河槽高、滩面低、堤根洼,临背高差大,使悬河中的‘悬河’”,在《鄄城县志》中,对于鄄城黄河段之“险”不乏描述。而在古时,除黄河以外,鄄城还是濮水流经之处。“临濮镇因临近古濮水而得名,是鄄城比较古老的重要集镇,春秋战国时期的城濮之战和‘退避三舍’典故就是发生在此处。”邵忠云表示,因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临濮镇同样入选了《山东古镇古村》。随后,由于济水干涸、黄河改道,濮水古道就此不复存在,“此后的临濮镇因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同黄河建立了更为深厚的联系。”邵忠云说。
抗日战争爆发后,蒋介石曾下令在郑州花园口悍然炸开黄河大堤,妄图阻挡日军南下。1946年,国民党故技重施,擅自决定堵复花园口口门,妄图水淹解放区。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最终在鄄城临濮集正式成立,并在此地开展了为期数年的黄河故道迁移居民、复堤整险工作。鄄城也由此成为“治黄战略要地”,成为了人民治黄的发端之所。此后,在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过程中委员会同样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也由此诞生了“江苏坝遗址”等红色地名。2022年9月,在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室和山东黄河河务局的共同推动下,全国首个人民治黄机构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正式揭牌对外开放。
“充分考虑黄河鄄城段的地名文化特点,我们联合县文旅局、河务局对沿黄地名或地标进行了保护和维护,结合沿黄,打造了一系列地名文化传承保护的特色窗口。”杨翠芝表示,近年来,县民政局除定期对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旧城渡口处纪念碑、鲁西银行旧址纪念碑等开展修缮维护和保护工作外,还进一步建设了“乡村记忆博物馆”、冀鲁豫黄河水利委员会旧址展厅、黄河滩区迁建展览馆、乡村记忆博物馆等等,追溯传统老地名历史的“源”与“缘”。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