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艺爆点 > 内容详情

青野五音戏 声声传四方

2023-04-20 16:41:23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此前,国家乡村振兴局公布第一批全国“一县一品”特色文化艺术典型案例名单,山东6项目上榜。其中,济南市章丘区青野五音戏作为文艺演出类项目入选。章丘区文祖街道青野村则是五音戏的发源地。如今,成立30余年的青野五音戏剧团活跃在各个舞台之上,将精彩戏曲送入基层百姓生活中。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专访青野五音戏剧团团长马乃芬,倾听极具山东特色的五音戏故事。

  吟唱来自乡村的声音

  “走进青野庄,家家周姑子腔。”在章丘区当地,流传的俗语讲明了五音戏在青野村普及程度。“青野村五音戏氛围很是浓厚,较为年长的村民随口唱上几句戏词不在话下。逢年过节期间,别的村可能会唱几场戏,但青野村的五音戏是接连不断的。演出氛围好,功夫也到位,便也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带着马扎前来观看。上世纪80年代有演出时,舞台下挤满了观众,站不下的人就爬上树,翻上墙,就为看这青野村的五音戏。”马乃芬回忆起曾经的演出画面,五音戏是青野村最耀眼的“明星”。

  俗语里的周姑子腔便是五音戏的别称。关于五音戏的起源,老艺人们曾这样讲述。清朝一位周姓官宦之家的女子逃难至章丘地区,做了尼姑。下乡化缘时,她喜欢唱秧歌腔,唱腔婉转动听,人们便把她唱的秧歌腔叫成周姑子腔。

  五音戏唱腔婉转、妩媚,素有“北方越剧”之美誉。这项传统戏剧的发源地便在济南市章丘区文祖街道青野村。因其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方言纯朴自然,娱乐性强,被广大群众广泛喜爱。五音戏已经有近300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五音戏四个时期。上世纪30年代,青野五音戏一二代演员在济南唱红。邓洪山(艺名鲜樱桃,五音戏泰斗)拜青野村的靳成章、靳成花为师,并合班从艺,五音戏影响力也不断扩大。青野五音剧团发展到今,马乃芬已是第六代演员,团中的第七代演员也成为中坚力量。

  成长在青野村浓厚戏曲氛围中的马乃芬自小便受到熏陶。1982年,年仅13岁的马乃芬开始了她正式学艺的生涯,如今,她带领着青野五音戏剧团每年在不同乡镇辗转,一场场戏码不断上演。五音戏传至千家万户,也成为她生活中极为重要的部分。

马乃芬教孩子们学五音戏

 五音戏“娘子军”

  上世纪80年代,青野村聘请邓洪山亲临指导青年演员,马乃芬拜邓洪山为师,得其亲传真授,随后又跟随邓洪山之子邓吉利(艺名红樱桃)学习。当时一起坚持学戏的姐妹们便成为了日后青野五音戏剧团的重要力量。1990年,青野五音戏剧团成立,年仅21岁的马乃芬任团长,至今已过去30余年。

  在早期北方戏曲曲种的班子中,女性不便于登台演出,便由男演员出任旦角,扮演女性角色进行表演。随着发展,女演员也逐渐参与表演。如今,大部分剧团男女演员皆有。但青野五音剧团则是清一色的“娘子军”,旦角是女演员,小生、老生、丑角等男性角色也都由女演员来扮演。“我们的女演员都来自青野村,是科班出身,唱功好,功夫也到位,都特别优秀。”马乃芬介绍。

  “剧团目前有演员、乐队伴奏、服道工作人员等28人,其中,登台演出的12位女演员年龄多在40-50岁之间,目前能演出四五十个剧目。”马乃芬介绍,在30余年的演出经历中,戏词唱段动作表情演员皆熟记于心,“老百姓点什么,我们就能唱什么”。传统戏剧的主要受众还是年长群体,一些诙谐幽默,拥有团圆式结尾的传统剧目广受欢迎,《王小赶脚》《王二姐思夫》等经典剧目依然是观众最为期待的作品。

  清一色女演员是青野五音戏剧团的一大特色,如此局面的形成也有现实原因。作为民间剧团,经费和收入是无法回避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和马乃芬一起学习五音戏的同伴还有男演员,但他们因为收入不足以支撑家庭开支,逐渐退出了学习和演出。至上世纪90年代,马乃芬在青野村再度开启正式五音戏教学时,只有女学员报名,一边种地,一边学习。青野五音戏剧团“娘子军”演员配置持续至今。

  一腔热血唱四方

  章丘区人杰地灵,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青野五音戏入选“一县一品”典型案例,能够成为代表章丘区特色文化艺术的代表,这与剧团成员的辛勤付出分不开。他们风里来雨里去,辗转于各个村镇之间。结束一场演出,收拾好服装道具,再启程下一次表演。当地“一村一年一场戏”文化惠民演出中,经常能看到团员的身影,近三年来,青野五音戏剧团开展各类活动900余场次(含线上),服务群众70余万人。

  台上光鲜,台下辛苦。庞大的演出数字背后,是28位团员的日夜付出。“唱戏哪有不苦的,小时候练基本功苦,现在的演出也是辛苦活。”马乃芬说这句话时似乎云淡风轻,但其中究竟有多苦,或许只有她知道。好在青野五音戏剧团团员一直紧密相连,“再多的苦掰开了,揉碎了,大家一起扛,就是苦中作乐了。”日复一日的演出中,台下的观众不断变化,戏文却未曾改变。对青野五音戏剧团的演员们来说,剧目却是常唱常新。

  “我们12个姊妹都在青野村出生,打小就是一起长大,一起学戏,彼此感情深厚。如果几天看不见就会想念,总要再聚一聚。”马乃芬介绍。剧团演出收入并不高,支撑着团员坚持的不仅仅是对五音戏的一腔热爱,还有其中早已化为浓厚亲情的情感连接。

  如今,除了日常演出,非遗进校园活动也成为剧团演员工作重要的一部分。演员们教授学生学习五音戏,孩子们也凭实力捧回一项项大奖。此外,筹到资金支持五音戏资料的研究整理成为马乃芬最大的愿望,“我们当年学习五音戏时并无书本,都是师父口传身授。2018年,我们剧团整理出版了《中国五音戏》一书。那些传统剧目都在我们的心里装着,我也想尽快整理成可以保存的资料,为日后研究提供参考。”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