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见一勾勾唱,饼子贴在门框上。”这句民间俗语形容的,正是传统戏剧一勾勾唱腔的魅力。演唱曲调仿佛能把人的神魂勾住,连手中的活计都忘记去做。一勾勾是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的地方传统戏剧。一勾勾唱法独特,演员先把字送入人耳,然后在唱腔尾巴处把声音一勾,真声吐字,假声托腔,婉转悠扬。
一勾勾种类十分丰富,在不同地区演变出不同的特色。广泛流行于惠民地区的“河西柳”,武城、夏津、高唐、茌平、临清一带的“四音戏”;莘县、郓城及河北馆陶一带的“北词二夹弦”;巨野、东平的“四根弦”;聊城、泰安等地称“河西柳”“五调腔”“蛤蟆嗡”……这些曲种都源于一勾勾,或是其变体,或与其一脉相承。
一勾勾是由高唐一带的鼓子秧歌衍化而成的地方剧种。高唐鼓子秧歌是一种民间演唱艺术,演唱者腰挎花鼓,自己打鼓演唱伴奏,后来发展成登台演出,并采用四胡为伴奏乐器,发展为戏曲形式。一勾勾发源于清代初期,兴于清末及民国时期,在流行的花鼓基础上发展而成。由于其唱腔在每个上、下句结束时,总要以假声颤一下,通常出现七度、八度的大跳,因而被称为一勾勾,也有人因其伴奏乐器主弦四弦胡琴而称为“四根弦”或“四音”。
关于一勾勾名字的来源有两个版本,一是说一勾勾的名字来自“一讴吼”。由于其唱腔中带有一讴或一吼,长久以往人们就把它说成了一勾勾;另一说法则认为,一勾勾代表了鲁西北及周围区域的说唱风格,曲调质朴自然、活泼,是当地劳动人民自然流露心声的一种唱腔,往往一勾便勾住了人的魂,因此被成为一勾勾。
一勾勾行当有青衣、花旦、胡生、小生、花脸丑等,演出形式古朴。过去,演员多为民间流散艺人,春冬农闲季节常见其演出。他们白天劳动,比如锄草等,晚间唱戏,因此被称为“锄草班”,此外,农村集市、节日组织演出中,也经常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民间的表演内容多为乡里乡情、民间传说等,生活气息浓厚,受广大百姓喜爱。
一勾勾声腔属板式变化体结构,以二板为基本板式,分别派生出头板、二板、三板、尖板、散板、唱平、起板等多种板式。一勾勾唱腔委婉、优美抒情,其曲调质朴、自然,继承了花鼓艺术的声腔特点。其声腔分作基本腔调和唱腔曲牌两类。按板式派生规律,基本腔调以二板为基本板式,分别派生出头板、二板、三板、尖板、散板、唱平、起板等多种板式。在主要声腔之外,唱腔曲牌还吸收大量曲牌和其它声腔,包括“拨子”“闷腔”“哭迷子”“悲腔”“三句拐”等。
从伴奏乐器来看,四弦、板鼓、笛子、板胡是其表演主要乐器,后来,二胡、三弦、笙等也被加入其中,丰富听觉享受。打击乐部分,板鼓、锣、小锣、钹以及堂鼓等不可缺少。值得注意的是,不同乐器地位各不同,四弦是一勾勾戏曲中特有的乐器,板鼓则在演出中担任“总指挥”的角色。一勾勾有传统剧目70多个,主要有《东秦》《西秦》《坐楼杀惜》《梁山伯与祝英台》《胡林抢亲》《三进士》《女驸马》等。
如今,各式各样的传承活动不断开展,赋予这项传统戏剧新力量。2017年,一勾勾戏曲传承艺术中心在临邑县兴隆镇注册成立。2022年,这里的排练厅进行了升级改造,突出沉浸式体验模式,让更多的百姓走进、认识、学唱一勾勾。此外,非遗进校园活动不断开展,孩子们可以近距离学习、体验,感受传统戏曲的魅力。与此同时,非遗项目的后备力量不断壮大,薪火相传。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