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弦戏在鲁豫两地交界之处诞生发展,兼具了两省文化特色。不同于其他戏曲的咿呀吟唱,大弦戏风格豪迈又不失历史的沉淀,在时光淬炼中焕发出了历久弥新的文化光彩。大弦戏原称“公兴班”,又名弦子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它以河南开封、濮阳为中心,流行于河南省东北部、河北省南部、山东省西南部一带,在山东省也多有流传,成为山东戏曲曲种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弦戏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多声腔剧种,因伴奏乐器以三弦领头起板而得名。大弦戏剧目原有500余本,现存百本左右,内容以忠奸斗争、杀伐征战及除暴安良的传统题材为主,代表性剧目有《反五关》《黑石关》《杨府选将》《孙武子兴兵》《西厢记》等。
大弦戏至今还保持着古代的演出形式,如唐代以前的“跳加官”和宋元杂剧中的“滑稽戏”“拴搐艳段”“赤脚戏”等,都能在大弦戏中找到类似的踪影。这些特征证明大弦戏至少在宋代即已存在。一般认为大弦戏与唐代宫廷的梨园戏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在演变发展过程中又继承了宋元杂剧北曲的传统,明初进入鼎盛。
早在明弘治十一年(公元1489年),河南省安阳市滑县就有大弦戏活动的踪迹,明万历年间有规模较大的班社“公兴班”座班滑县。清朝大弦戏到了鼎盛时期,班社增多,仅汴梁一带就有十八班社,分“礼”“敬”“旺”三门,后“礼”门去往了山东;“敬”门流入滑县;只“旺”门去向不明。
大弦戏历史悠久、风格独特。作为唐代戏曲发展演变下来的分支,大弦戏既保留了古色古香的传统韵味,又在历史演变的发展过程中绽放出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豪放中不失细腻,在唱腔和角色上都表现出独特的文化特征。
在唱腔方面,大弦戏的唱腔音乐属曲牌体,主要由海里花、江头金桂等五大套曲和山坡羊、步步娇等散曲组成,此外还部分吸收了青阳腔、石牌腔、弦索高腔、罗罗腔及其他民间俗曲小令的音乐。大弦戏的伴奏有软场、硬场之分。软场主要乐器包括三弦、锡笛、大笛、横笛、笙等,锡笛是大弦戏独有的乐器,用它伴奏的称为细曲,用大笛、笛、横笛伴奏的则称为粗曲。硬场除一般打击乐器外,还使用四大扇、尖子号及螺号等,以烘托紧张、激越的气氛。大弦戏唱腔中曲牌更换频繁,音节跳度较大,演员吐口用真嗓,行腔则用假嗓。不同唱腔交替出现,丰富音乐层次。
在角色行当上,大弦戏的角色行当有五生、五旦、五花面之分,花面脸谱细腻讲究,富于个性。在表演上也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绝技,其表演以梅花拳、洪拳为基架,粗犷泼辣、古朴浑厚,身段特技表演真刀真枪上阵,惊险刺激,其中的一些绝技如“削柳椽”“打五把彩”“大上吊”“睡三孔桥”“砸瓦”等更是令观众惊叹不已。
大弦戏作为重要的国家级非遗,无论是在剧目、音乐还是在表演上,都基本保持了从唐代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的面貌,让人感受到唐宋大曲和宋元杂剧的遗韵,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与此同时,大弦戏传承者也积极进行演出,为其弘扬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宣传与保护工作。大弦戏也多次参加公共展演,在现场被展示,从而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文/图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孙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