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艺爆点 > 内容详情

宁津杂技:刚柔并济间“技”惊四座

2023-06-26 14:16:18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没有宁津人,难成杂技团。”有2200余年历史的宁津县拥有丰富的文物古迹,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重要发祥地。宁津杂技兼容并包,刚柔并济,带动鲁北地区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之地与活动中心。宁津杂技是山东省宁津县流传的一种传统民间杂技艺术,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宁津杂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文献就有记载。它流行于鲁北地区,在唐、宋、元等朝代有了较大的发展,至明代发展到鼎盛,鲁北也因此成为全国杂技的汇聚之地与活动中心。

明景泰年间,随着宁津杂技日益繁荣,宁津县黄家镇杂技古会成为在全国颇有影响的杂技活动中心。九月是古会的盛期,因此这个节会又叫“九月会”。杂技界有“不赶九月会,不算生意人”的说法。此节会不仅是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杂技表演道具的买卖场所,也是艺人们切磋技艺、组合集散之地。既有年轻人来此拜师学艺,也有艺人寻班搭伴,随即一同走南闯北,甚至远赴海外开启杂技表演。宁津杂技在清代依然繁荣。清光绪年间,宁津县野竹李村“艺人张”在京城演出的“顶竹竿过城门”绝技位列七十二道皇会之首,让宁津杂技名扬天下。

宁津杂技大体可以划分为表演类、魔术类、马戏类和驯兽类四个类别,其中表演类共有60多个节目。柔术叼花和滚灯、空中飞人、叠罗汉、走钢丝等节目精彩绝伦,深受群众喜爱。

杂技艺人们通过对表演道具进行改革,不断创造出多种精彩节目。通过道具组合,从《晃板》和《晃梯》两个节目的基础上产生新节目《晃板晃梯》,在增加难度、提高技巧性的同时,更能展现宁津杂技“险、美、奇、绝”的艺术特质。通过道具置换,把《滚杯》中的“杯”以“灯”替换,产生新的节目《滚灯》,在表现柔韧性和技巧性的同时,营造出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通过让静的道具动起来,例如为《地圈》《叠椅倒立》等节目道具增加转动功能,动静结合的表演不仅突出技巧,而且改变了表演节奏与形式,带给观众常演常新的感觉。通过道具剪裁,将《蹬伞》道具中的伞柄抽掉,变成“蹬斗笠”,进而抽掉“伞骨”变成了“蹬毯”,随后一块毯增至2块、4块,表演者手足并用,上下翻飞,场面绚丽多彩。

宁津杂技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它源于民间,在表演中大量使用生活用具、劳动工具等作为道具,有着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宁津杂技对技巧要求严格,尤其注重腰、腿、顶、跟头功的训练,即使是演出“文活”艺人也具备扎实的功底。力和技的有机融合提升了宁津杂技演出的魅力,表演中经验丰富的艺人可在身负重物的同时保持动作的灵活轻巧。艺人们在软钢丝上进行惊险刺激的演出,险中求稳,动中求静,令观众屏息凝神,沉浸于精彩的表演。在一场杂技演出中各类绝技轮番上演,平中见奇,奇中求险,引发观众阵阵喝彩。

此外,地处冀鲁交界处,齐鲁的仁德与燕赵的慷慨为宁津杂技带来刚柔相济的特点。“重蹬技”可力撑千斤,“轻蹬技”可蹬伞、巾轻飘之物,软硬功夫相辅相成。

宁津杂技有着严密的师承传统,并在长期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门类和派别,演出规模、范围和影响力日渐扩大。随着时代发展,宁津县杂技进一步发展,人才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杂技团表演逐渐从城镇农村走向大中城市。宁津县杂技艺术学校于1959年创办,先后为国内各级杂技艺术演出团体培养出杂技艺术人才2000多名。

多年来,宁津县杂技团充分学习姊妹艺术训练方法与表现技巧,在戏曲、舞蹈、武术等艺术元素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不断开拓创新,在表演形式上不断丰富和发展,《蹬板凳》《舞中幡》《小花旦抖空竹》等节目享誉海内外,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 实习生 孟知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