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报消息 近段时间,大型考古纪录片《城子崖》播出引发热议,片中对种类多元的出土陶器的展示再现了龙山时代先民生活的生动场景。民以食为天,从种类齐全的饮食用具,便可见古人饮食文化之讲究。事实上,在博物馆珍藏文物中,亦不乏制作精良的饮食器具,既展现着先民们的饮食习惯,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饮食文化。
在中国人的饮食器具中,陶器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原始社会的陶罐到现代的瓷碗瓷盘,陶器作为食具已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许多出土的陶制食具看起来略显陈旧,但陈旧的外表挡不住厚重古朴的历史文化气息。
城子崖遗址出土的陶器中,不仅有陶鼎、陶鬲(lì)等煮饭烧汤的工具,还出土有利用水蒸气蒸熟食物的陶甗(yǎn)、用于盛放食物的陶豆等其他器具,从种类齐全的生活用具足见先民们饮食之讲究。
济南市博物馆藏的西汉彩绘负壶陶鸟也是一件独特的盛食器,以其高大威猛、雄健豪放的姿态而闻名。负壶陶鸟双翼展开,双翼各自承载一壶。两个壶用于盛放糜粥。糜粥是将米处理得很细腻并且颗粒碎小而熬制成的一种粥浆,是极易进食和消化的食物,是适合老人食用的“不噎之食”。不噎之鸟背负着不噎之食,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除作为饮食器具外,彩绘负壶陶鸟也是汉代人向往长寿吉祥、追求幸福生活的真实写照。
除陶器外,青铜器中也有许多代表性食器。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颂簋(guǐ)就是一件盛食器。簋形似饭碗,簋盖可翻转盛菜。颂簋圆腹圆足,足下有3个兽面象鼻形足,有隆盖,顶部有圆形把手。腹部两侧有一对兽耳,下有垂珥。口沿上下各饰窃曲纹一周,盖与腹均饰横条脊纹,圆足饰垂鳞纹,形制庄重大方。
不得不提的还有山东博物馆藏的战国铜餐具。这套战国铜餐具出土于淄博市临淄区,由耳杯、小碟、盘、盒、碗等共计60余件器具组成。出土时所有餐具均按照大小依次整齐叠放,严丝合缝地装在一个由三部分组成的铜罍(léi)中,设计十分精巧。从配套的10个耳杯和10个小碟,可看出这是一整套适用于10人之宴的餐具,也可想象出古人聚餐的生活场景。
“非酒器无以饮酒,饮酒之器大小有度。”古人对于饮酒的讲究从酒器中便可感受到。在众多的青铜器中,酒器是一大类别,并具体分为铜罍、铜卣(yǒu)、铜斝(jiǎ)等不同种类。
济南本地也曾出土过青铜酒器。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商兽面纹三足铜斝就于1970年在济南东郊大辛庄遗址出土,铜斝为广口、口唇较厚,束腰,平底,三棱形尖足,单把。口缘部对称竖二柱,柱头作覆钵状。腰部以下环饰窃曲纹和兽面纹图案。
罍是一种贮酒或盛水的壶形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有长形罍属、扁形罍属和方形罍属等类型。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商代晚期变形兽面纹亚醜(通“丑”)铜罍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青铜酒器。“亚醜”青铜罍属通高42厘米,口径13.4厘米,重9000克。直口,高颈,有盖,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因盖内及口内均有“亚醜”两字的铭文,因而被称为“亚醜罍”。此器形体高大,表面光亮,纹饰清晰,保存完好,是“亚醜”器群中的珍品。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