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领读 > 内容详情

李舫新作《中国十二时辰》出版 用十二时辰,翻开中国小康新篇章

2022-08-06 10:16: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追求小康生活的梦想,在当下的中国大地变为现实。如今,无数人的命运因此改变,无数人的幸福因此成就。而在这些脱贫攻坚战中,更产生了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和了不起的人间奇迹。以脱贫攻坚为主线,将飞驰的中国浓缩在一天的十二个片段中,缕述十二个城市下辖乡村的动人脱贫故事……这便是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作家李舫的新作《中国十二时辰》。新书上市,近日,李舫接受媒体群访,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用散文讲述脱贫攻坚

提问:很多讲述脱贫攻坚事迹的作品,都是以报告文学形式呈现的,您的新作《中国十二时辰》,为什么会以散文形式来呈现呢?

李舫:报告文学和散文都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卓有成效的文体,也是我熟悉的文学体裁。我个人认为,与报告文学不同,散文更加放松、更加抒情、更加真诚,同时也可以更具有作者个人的喜好和气质。

纵观我国脱贫攻坚的伟大事业,一直延续着一种扎根生活、关注现实的文化气质,我觉得,这其实就是一篇舒缓而精致的散文。在起承转合中,渐次打开对生活的憧憬,渐次完成人们的持久渴望,这充满着热情和烟火气的故事,本身不就是一篇宏大的散文吗?提问:这本书讲述的是中国十二个城市的脱贫攻坚故事,例如壤塘、西海固、景宁、昌都等,您是如何选择和确定这十二座城市的?

李舫:以中国之大、地域之广,选取例子很难。这十二个地方都是我多次去过的地方,也是我认真采访过,有着很多心得和体会的地方。与此同时,也是最能够代表我们整体脱贫全面小康的地方。

提问:本书序言提到“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书名和目录也都运用了时间元素,这些有什么特殊含义吗?这十二个城市与十二地支一一对应,其中有什么逻辑或者规律吗?

李舫:十二个城市和十二地支,它们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时间之河浩瀚奔涌,一往无前。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书中,我将时间压缩为一天——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希望用这十二时辰来讲述虚拟的中国一天的故事。

用故事串起中国智慧

提问:在您采访、创作《中国十二时辰》的过程中,给您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故事有哪些?

李舫:应该是凉山彝族自治州,这个既有热情奔放火把节、仙境一般螺髻山、美不胜收邛海的地方,也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最令人牵挂的一个。因为高山峡谷的隔阻切割,千百年来,“住在高山上”的彝族人依然面临闭塞穷困,凉山州17个县市中曾有11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贫困人口97.5万人。为了写这个故事,我3次去凉山,走访了很多彝族同胞,同时,也阅读了很多关于彝族的书籍。他们是一个有趣的民族,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民族。

其实,每一个地方给我留下的记忆都不同。不同的人和事,不同的脱贫方法,不同的致富路径,都有可以抒写的地方。

提问:在您看来,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老百姓而言,尤其是《中国十二时辰》 中提到的很多主人公而言,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李舫:反贫困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世界,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减贫奇迹,使中国成为全球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为世界提供了可以借鉴的中国智慧与中国经验。我想写的就是一个一个故事串起来的中国智慧。

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但这些数字背后,都是一个一个的人一点一点地干出来的。

用写作记录希望

提问:您此前创作了诸多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散文作品,这次以脱贫攻坚主题开展创作,您认为我国的脱贫攻坚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哪些关联呢?

李舫:中国有着优秀的散文传统,就是关注民生,关注百姓。散文也是我最喜欢的文体,因为它可以大开大合,大起大落。散文的门槛很低,但是成就散文的天花板很高,这就给散文创作赋予了很大很多的空间。中国是有着悠久的散文创作传统的。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成都的七张面孔》,土耳其诗人纳齐姆·希克梅特(1902—1963)也曾说过,人的一生有两样东西是不会忘怀的,一个是母亲的脸庞,一个是城市的面孔。

提问:您很多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国风,这本书运用了十二地支元素,请问您这种独特的风格是如何形成的呢?

李舫:我喜欢读杂书,特别是历史杂书。在读书中常常思考很多问题。

许慎《说文解字》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历史的本意其实是记事者,也就是记录历史的史官。在西方,多种语言的历史概念源自希腊语histo-ria,亦即调查、探究,出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Historia)一书。历史包括一切过往,以及关于过往的记录和思考、研究和诠释。这样说来,历史具有三个特性,一是时间的意识性,二是思想的在场性,三是向未来的开放性。时间是流动的,今天的明天是明天的昨天,未来的历史又是过去的未来,历史的意义在于不断发现真实的过去,不断用新的发现修正以往的谬见与误读,这恰是历史研究的价值,而在历史学家不能及、无所及之处,让历史的细节变得更加丰盈、丰富、丰美,恰是文学家存在的意义。

文学家笔下的历史何以不同?司马迁给了我们一个坚定有力的回答,文学的书写在历史的深处,更在岁月的留白处。文学家书写的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说到底,就是人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和勇气。于是,我们看到了司马迁笔下春秋时代种种顽强坚韧、不屈不挠。可能这些就是你们所说的风格。

黑格尔说过:“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其实,我们都在写作希望、记录希望。

作家简介

李舫,学者、作家、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协文艺理论评论委员会委员。数十年来,笔耕不辍,作品数百万字,见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已出版作品《大春秋》《不安的缪斯》《在响雷中炸响》《纸上乾坤》《魔鬼的契约》《风笛中的城堡——爱丁堡纪行》等;常年在《国家人文历史》 杂志开设专栏;2017年主编大型文学书系“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朱德蒙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