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应读者和文学爱好者之望,市作协副主席常芳走进济南泉城路新华书店进行创作分享,一众作家学者坐而论道,通过对《河图》一书的对谈与交流,于方寸天地间触摸一段历史的纹理,揭示在辛亥革命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小人物的人生与共同命运,也同时展开了关于讲好中国故事的深入探讨。
《河图》融汇历史与现实
据了解,历时7年创作完成的《河图》,描摹了一幅革命时期的人间万象图。这幅“图”中,以一个革命者和其家人在历史漩涡中的际遇、一个巡警局长难以言说的家国兄弟情仇、一个在济南泺口铁路桥施工的美国工程师的书信与日记,共同呈现了一段弥足珍贵的民族记忆。值得一提的是,它同时也是一部济南泺口版的“世界史”,填补了山东辛亥革命文学空白。
本次对谈中,针对历史与当下、想象与真实的关系,泉城济南与辛亥革命的联结,济南市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张鸿福首先阐释了他对作品理解。他表示,从贩夫走卒到刑警局长,再到身处中国的外国人,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而不同于现实题材,历史小说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其中令他尤为好奇的则是以辛亥革命进行写作的契机与缘由。
“有一位姓高的老先生曾为我讲述过他祖辈的故事:在日本参加同盟会,留学归来后把自家上千亩土地尽数卖掉,带着卖掉土地的钱毅然来到济南参加了辛亥革命。” 在现场,常芳回忆起自己写作《第五战区》时在沂南县的经历,在那个时代,这种事可谓屡见不鲜。一位女士因丈夫参加革命而要与其离婚、一位父亲因为儿子参与革命要与孩子解除父子关系......常芳表示,这些记载于旧报纸上的历史事件深深地吸引着自己,而这也是自己以此为背景进行写作探索的契机。
“当心中有这个故事的时候,它就形成了类似于磁铁的效应,眼睛和心灵感受到的许多东西都像铁屑一样被吸引。”常芳表示,围绕着一个精彩的故事,历史资料与丰富的联想在此处进行了一场深度的融合,共同塑造了一本细腻而动人的小说。而对此,张鸿福表示,一条河真正的生命在水面之下表现更丰富,相较于描写历史水面上“浊浪排空”的大故事、大历史,本书中鲜活的细节、丰富的生活都描述了一种水面之下的暗流,给人一种“密不透风”的感觉。
从济南街巷中走出的故事
在对谈中,《当代小说》副主编、济南市作协副主席王玉珏认为,这部作品带有强烈的经典气质,虽然刻画了一整个家族中各有前史的众多人物形象,但整本书写作意义上的时间却只有辛亥革命前后一个多月,写作上的时间和文学意义上的时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和文本上的张力。鹊华秋色、经四路教堂、章丘大葱……这些书中对济南元素的应用同样给一个城市带来了文学史上的存在感。
“我在济南生活了20多年,济南是我生活时间最久的城市,我觉得自己有责任把济南写进我的作品去。”常芳表示,每一个作家在写作时都要表达一种个性化的东西,而自己便始终有意识地想把济南的元素融入进小说中。“这部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是济南文学的一个高地,济南需要这本小说。”济南市原作协副主席陈忠同样表示,作为济南本地人,《河图》中丰富的济南元素和魔幻、悬念的东西为他带来极大震撼,聚焦济南泺口,细笔勾勒教堂、车夫,也描摹渔夫、神婆子,将只属于中国的神话传说、偏方、幻术、民间巫术注入其中。
《当代小说》编辑、济南市作协副秘书长段玉芝表示,《河图》中塑造了丰富鲜明的人物形象,众多人物各具性格冲突,其中许多角色为她带来了极大感动,留下深刻的印象。济南市作协副主席飞天与常芳就小说写作过程中的思路拓展与情节的取舍问题展开讨论,作为网络作家,飞天同样认为《河图》中挥洒自如的情节值得其学习与借鉴。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 实习生 赵静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