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已近,春节将至。自古至今,每逢重要的节日,人们总会用喝酒来庆祝节日的喜庆。家庭聚会时,酒也是饭桌上必不可少的。尽管小酌怡情,但在聚会时还是要注意喝酒伤身、适量饮之。和现在不同,古人喝酒十分讲究。他们从酿酒、温酒到饮酒,甚至是饮酒时使用的酒器都种类繁多,颇为讲究。随着年节将近,不妨透过这些博物馆中的酒器,一窥古人饮酒风尚。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商兽面纹三足铜斝
酿酒器中的山东酒文化
“李白斗酒诗百篇”“张旭三杯草圣传”……在中国历史上,众多与饮酒相关的词句展现出悠久的酒文化,关于酒的渊源也有着酒圣杜康作为酿酒始祖等许多传说。因为农业的发展,粮食出现剩余,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但真正有实物依据的酒文化起源则要从山东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成套酿酒器具说起。
作为中国文字的发源地、大汶口文化和东夷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于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器大口尊上的象形文字,被中国考古界专家公认为是汉字雏形,将汉字历史上推了1500年。同样重要的是,遗址中出土了大汶口文化时期的成套酿酒器具,其中的滤酒缸证明,早在5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酿酒技术。
1979年,山东博物馆和莒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对以陵阳河遗址为中心的大朱家村、小朱家村等遗址进行发掘。也正是这次发掘,发现了滤酒缸、接酒盆、盛酒盆和盛放发酵物品的大口尊等成套的酿酒器。滤酒缸是其中一件重要文物,此缸为夹砂红陶,高37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44厘米,敞口,斜直壁,底部有直径9厘米的圆形漏孔,通体饰蓝纹,形体硕大。后经专家鉴定,这件滤酒缸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时期罕见的酿酒器。此后,在遗址的另一座墓葬中,考古人员又出土了一套完整的酿酒器。整体来看,陵阳河遗址考古发掘中,墓葬中出土的酒具占随葬品总数的百分之三十以上。而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国酿酒技术在5000年前就早已开始了。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商代晚期变形兽面纹亚醜铜罍
除了莒县陵阳河遗址出土的陶制滤酒缸,此后,用青铜器作酒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岁月虽然尘封了铜器最初的金灿之色,但掩盖不了曾为庙堂之器的尊贵和威仪。古时铜器也称为金器,是王族贵胄的专属品。商周时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多数的青铜制品也只是在祭祀时专用,不同的器物“各司其职”,这些铜器被称为礼器。在众多的青铜器中,酒器是一大类别,并具体分为铜罍、铜卣、铜斝、盉、铜爵、铜觚、铜觯等不同种类。
孔子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商周十供均为青铜制成,原为宫廷所藏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也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完整成组传世的祭祀礼器。这十件青铜礼器中,有三件酒器,分别为牺尊、父乙卣(yǒu)和亚弓觚(gū)。此外,在枣庄山亭区,也曾出土过铜罍(léi)、铜壶等小邾国的系列酒器。
罍是一种贮酒或盛水的壶形的青铜器,在商周时期,有长形罍属、扁形罍属和方形罍属等类型。因为罍这种器型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存在的时间较为短暂,所以流传存世的罍并不多。历史上,罍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到战国时期已非常少见。济南市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商代晚期变形兽面纹亚醜铜罍就是一件极具代表性的青铜酒器。
“亚醜(通“丑”)”青铜罍属通高42厘米,口径13.4厘米,重9000克。直口,高颈,有盖,圆肩,深腹,腹下敛,矮圈足。因盖内及口内均有“亚醜”两字的铭文,因此被称为“亚醜罍”。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此器形体高大,表面光亮,纹饰清晰,保存完好。“器身内外没有一般青铜器刚出土时的铜锈或泥土,而是通体乌黑幽亮,包浆灿然,应是早年出土后经历代收藏者把玩珍藏所致。”
值得注意的是,此青铜罍盖内及口内均有“亚醜”二字铭文。据介绍,“带有‘亚丑’铭记的铜器自宋代以来多有发现,多出土于山东益都苏埠屯,可能是此地一个部族的称谓。”
近年来,在济南本地也曾出土过青铜酒器。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商兽面纹三足铜斝(jiǎ)就于1970年在济南东郊大辛庄遗址出土,铜斝为广口、口唇较厚,束腰,平底,三棱形尖足,单把。口缘部对称竖二柱,柱头作覆钵状。腰部以下环饰窃曲纹和兽面纹图案。讲解员介绍,从其形制及纹饰的演变规律来看,该铜斝应属殷墟文化早期,与该器同出的还有觚、盉、刀、戈等器。
济南市博物馆馆藏元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
玉壶春瓶,从酒器到陈设器
随着历史发展,酒器的种类也愈加丰富,继陶器、青铜器之后,以玉壶春瓶为代表的瓷器也成为古人饮酒之器。“玉壶买春,赏雨茆屋;座中佳士,左右修竹。”唐代司空图在《诗品·典雅》所写即描绘了玉壶春瓶这一酒器的盛行,“玉壶买春”意为用玉壶去买酒。
玉壶春瓶又叫玉壶春壶,是一种撇口、细颈、垂腹、圈足,以变化柔和的弧线为轮廓的瓶类。其在造型上也极具特色:颈较细,颈部中央微微收束,颈部向下逐渐加宽过渡为杏圆状下垂腹,曲线变化圆缓;圈足相对较大,或内敛或外撇。济南市博物馆讲解员介绍,玉壶春瓶的造型定型于宋代,历经宋、元、明、清、民国至现代,成为中国瓷器造型中的一种典型器物。
济南市博物馆珍藏有一件元代釉里红折枝花纹玉壶春瓶,该瓶于1969年出土于济南市大观园附近,这也是釉里红瓷在济南市首次出土,在全省来说,也十分罕见。该瓶瓶高23.4厘米,直径7厘米。瓷质细腻,青白釉,釉色润亮,撇口,长颈,垂胆式腹,器身有釉下彩的淡红色折枝花纹,并绘弦纹七周。
“元代的玉壶春瓶烧造数量很大,以青花、釉里红、影青、青釉等釉彩品种为多见,以景德镇烧造为主。从出土实物与传世器物来看,元代玉壶春瓶的造型最为丰富,品种最多,对后世玉壶春瓶的制作影响很大,以后明、清各期的玉壶春瓶造型几乎都能在元代造型中找到原型。”据介绍,这一时期的玉壶春瓶在用途上处于过渡时期,“玉壶春瓶在宋代定型并大量出现,定窑、钧窑、景德镇窑等均有烧制,釉彩品种包括了白釉、青釉、白地黑花等不同类型。宋、元、金时期的玉壶春瓶绝大部分是用作酒器,另有少量用做陈设器。”
尽管历史变迁、朝代更迭,但酒文化已然变成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时至今日,现代人饮酒的酒器变得更加简单、实用、时尚。然而回溯历史,那些承载着古人饮酒风尚的酒器依旧精美,映射着当时的社会风尚和审美情趣。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