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记忆牛”“少年牛”“周期牛”之后,日前,新名词“股灾式牛市”也被用来形容股市行情;临近春节,“富到牛油”“牛转乾坤”“牛年似火”等谐音版祝福语被商家融入进年货设计理念。近年来,牛的形象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了日常生活表达中。农历牛年将至,记者梳理民间流传的牛言牛语,解读生肖牛背后的文化内涵。
山东博物馆馆藏《打春牛年图》
勤劳踏实的形象代表
在中国人的印象中,牛是一种温顺而又勤劳的动物,许多与牛相关的词语也往往用来形容其勤劳踏实的形象。文学家鲁迅《自嘲》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曾用“孺子牛”来形容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人。如今,“老黄牛”“拓荒牛”等更多与牛相关的词语被用来形容艰苦奋斗的工作者。
在古代,牛也是词人笔下的主角,众多诗词中都描写了牛的勤劳形象。“老牛还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夕阳。”宋代名家孔平仲曾在《禾熟》中描写老牛耕作的场景。“牛能生犊我有孙,世世相从老故园。”宋代词人陆游也曾在《饮牛歌》中赞颂了牛世代劳作勤勤恳恳的形象。
此外,“辞鼠修仓迎稻熟,催牛耙地促年丰”“翠柳迎春千里绿,黄牛耕地万山金”“要学老牛勤耕田,莫学鹦哥尽练嘴”等民间流传俗语也都塑造了牛勤劳踏实的形象。
山东博物馆馆藏《牛年画》
农作俗语,寓意圆满
在农耕时代,牛在古代是重要的生产工具,也是生产力的代表。因其坚韧不拔的品质,牛往往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在民间也流传有相关的民俗与俗语。
“打春牛”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民俗,也叫鞭春,传说起源于西周时期。先秦时期,每逢孟春之月,天子就要率领三公九卿到郊外迎春。后来,打春牛成为官民共同遵守的民俗,寓意辞旧迎新、祈求丰收。“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描写的就是这一习俗。
除传统习俗,民间也流传有与牛相关的俗语,用于农事生产,判断粮食收成。“牛年二龙来降水,四马齐出保太平”就是老一辈人们在生活和劳作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根据灶马头而来。在过去农村的土灶旁边的墙上都贴有一张“灶马头”,老农根据灶马头上的资料来判断当年的年景和农作物的收成。而“牛年二龙”意为在牛年将会有两个龙王来负责降水,也正预示着牛年将会是风调雨顺的一年,庄稼会有一个好收成。在民间,灶马头上除了有“牛年二龙来降水,四马齐出保太平”的俗语外,还有“几牛耕田”等说法,同样预示着来年农作收成情况。此外,“牛下麒麟猪生象”说的是奇闻怪事,同时暗含着惊喜、祥瑞的寓意。
力量与能力的象征
除了勤劳踏实的性格特点,牛因强壮的体型还是力量的代名词,很多与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中也有所体现,比如力大如牛、气壮如牛、牛高马大等,清朝曹寅也曾写下“丹黄横扫八十一,万夫谁敌此牛力”的诗句形容牛的力大无比。《三宝太监西洋记》中的“牛有千斤之力,人有倒牛之方”用来比喻对手再强也会有办法制伏。
其实,从一些与牛相关的成语和俗语中不难发现,牛还是能力的象征。庖丁解牛常用来形容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与此相类似,目无全牛则形容技术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基于能力范围内的引申,牛也被用来形容工作开展扎实、深入。民间俗语“牛毛细雨,点点入地”指细雨随下随渗入泥土,比喻扎实、深入。
《汉书·丙吉传》中曾记载:丙吉为相,见人逐牛,牛喘吐舌。吉问牛行几里。或谓牛喘为细事。吉曰:“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由此,丙吉问牛一词也用来表示看到牛的异常想起天气变化,赞扬官员关心百姓疾苦。
如今,尽管耕作方式科技化、打春牛等传统习俗也已少见,但从这些牛言牛语中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生肖牛与生活的密切关联,从民间俗语中品味生肖牛文化。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