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文化 > 内容详情

济南街巷里的“东方芭蕾”

2021-02-25 08:49: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高跷,是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新春佳节期间,泉城的街头也正上演着踩高跷表演,人气颇高。日前,记者采访济南小超高跷队,走近高跷文化。

济南街巷里的“东方芭蕾”

“东方芭蕾”人气高

据资料显示,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从表演风格上看,高跷可以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表演节目多是选自民间故事传说,如 《水浒传》《白蛇传》《西游记》等。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高矮不一,跨度从几十厘米至几百厘米不等。因此,踩高跷也被大众称为“东方芭蕾”。在正月看踩高跷,是众多济南人的儿时记忆,也是过大年的象征。“我们从正月初一开始表演踩高跷,截止到初十,已经表演了近五十场,场场都吸引很多市民游客观看。”济南小超高跷队队长王超告诉记者,他们在印象济南·泉世界、万达等都演出过,场场都广受好评,收获颇高人气。

2月23日晚,小超高跷队来到了宽厚里,随着演出的开启,驻足观赏的市民游客也越来越多。“十几年前,我在大观园看到过小超高跷队表演,印象深刻。十几年后再看他们的高跷,还是一样的心潮澎湃。”“高跷就是我的童年。小时候追着高跷走几条街的回忆又翻新了。”有市民告诉记者。

坚持十八载,年年不间断

2002年,小超高跷队成立。“当时不知道哪里有卖高跷的,包括高跷、服装都是向其他高跷队借来的。最初演员只有几个人,后来鼎盛时期发展到五十余人,如今还有三十余人。虽然队伍规模一直在变化,但从未改变的就是对高跷文化的坚持。”王超告诉记者,从2002年到2021年,小超高跷队在每年春节期间都有高跷表演。

近年来,小超高跷队在济南周边颇受欢迎。“最初,组建高跷队的想法就是玩,但是没想到一‘玩’就是十八年。我们也从单纯热闹的表演,转化为商业化演出。”采访中,记者偶遇了前来邀约高跷演出的济宁籍游客:“2005年前后,我们就邀请小超高跷队前往济宁演出,表演效果很好。如今想再来邀请他们到济宁演出。”

“对于高跷表演来说,平衡力是最重要的。练习高跷,摔倒是避免不了的。小时候练高跷,身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但无论流多少血,从未有放弃的念头,凭的就是骨子里对高跷的热爱。”王超回忆。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高跷无非是踩在长木腿上走路,但小超高跷队的演出并非如此轻松。王超在高跷表演中饰演武松,高大魁梧、台风稳健,是整个高跷队的灵魂人物。表演时,他手拿一对木棒,在前边引路,边走边打,他的后边有渔翁、樵夫、农夫、傻公子等,一路还要表演一些逗笑的动作。

“为了提升演出效果,我们还邀请了一些河北的高跷演员,他们的表演绝活更注重‘杂技’的技巧,也称为高跷杂技,观赏起来更有惊奇和惊险感。”王超说。

十八年来,小超高跷队演员在不断流动,年龄最大的八十岁,最小的仅五六岁,年龄跨度很大。他们都在做一件事,就是表演高跷,在大街小巷播撒“年味”。

值得一提的是,演员的流动和管理也是高跷队发展的难点之一。“除了请外地专业高跷队员来扩大队伍规模、提升表演实力之外,我们也不断完善更新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了让高跷队继续坚持下去,给市民游客带来更好的高跷表演。”王超说。

直播“踩高跷”,吸粉数万

目前,小超高跷队常演的节目有《武松打棒》《傻小子扑蝴蝶》《青蛇戏公子》等,高跷队员们也根据不同的剧目和情节,表演翻跟头、金鸡独立、蜻蜓点水等动作。对于这些演员来说,高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更是他们的回忆和情怀。

“人与人之间的记忆、情感都是有共通之处的。”今年,王超利用抖音平台对高跷文化进行了新的推广。“今年春节期间,我们利用抖音平台对高跷表演进行直播,热度和人气都很高。通常来说,一场直播会有近两万人观看,截止到目前,我们也吸引了数万粉丝。”王超说。此外,记者注意到,高跷表演视频的评论区也非常热闹,网友们对高跷表演、人物扮相等都有着超高兴趣,掀起了一阵怀旧风。

在王超看来,高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认识、了解,更需要专业的演员去继承、传承。“十八年,我们从最初的单纯表演、再到商演、再到直播高跷,一直在坚持和探索高跷艺术。未来,我们也一定会坚持下去。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方式将这项文化艺术推广并传承下去,为市民游客留住那份记忆中的‘年味’。”王超表示。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焦腾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