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三天,便是农历二月初二,即在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作为仲春时节的重要民俗节日,“二月二”不仅和农业生产联系紧密,也在民间流传了许多与“龙”相关的别样民俗活动。剃龙头、舞龙、扶龙须、吃龙子……尽管南北方的习俗不一,但都寄托着对丰收的期盼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春雷声起,冬眠龙“抬头”
如今在民间,仍流传有二月初二“龙抬头”的说法,且南北方在当天有不同的风俗习惯。作为一个与节令密切相关的传统节日,因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正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和雨水,传说经过冬眠的龙此日被春雷声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也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自此,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也即将开始。
关于“龙抬头”的起源,也不乏与农业生产相关的说法。传说“二月二龙抬头”最早起源于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伏羲氏都会“皇娘送饭,御驾亲耕”,亲自耕作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到周武王时期,这一传统已被当作一项重要国策来实行。在二月初二这一天,周王朝会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以展现王朝重视农业生产。
另一传说则起源于武周时期,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以示惩戒。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除了传说故事,关于“龙抬头”的起源还有更科学的天文学解释。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被称为青龙,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农历二月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农事民俗,祈求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民间流传的谚语揭示了“龙抬头”与农业生产的密切联系。传说中龙能行云布雨,专司给人间降雨之职,因而民间会在二月二这一天焚香祭祀,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我国东部地区,“龙抬头”这一天还有“引钱龙”的习俗,大家在自家院子的地上用灶烟画一条龙,以此来请龙兴云布雨,祈求农业丰收。此外,因龙为百虫之神,能震慑害虫,此举也有利于作物生长和人体健康。
除了预示农业生产,民间流传最深远的“龙抬头”习俗便是剃龙头,也素有“二月二剃龙头,一年都有精神头”的说法。加之中国正月不理发的传统,因此每逢二月初二,理发店总是生意兴隆。
二月初二除了是“龙抬头”的日子,也是“土地爷”的诞辰。在南方地区,“龙抬头”这天普遍有祭祀土地爷的习俗。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既有龙抬头的习俗,也有以祭社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此外,“龙抬头”这天,民间还流传有舞龙的习俗,寓意风调雨顺、祥瑞平安。在不少地方,儿童也会在这天“行开笔礼”。
特色食物,祈龙赐福
同其他中国传统节日一样,龙抬头也有着其特色的饮食。为了展示礼敬龙神,龙抬头的食物大多以龙命名。比如在当天,吃饺子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面条叫“扶龙须”,这些食物名称中也寄托着人们祈龙赐福的美好愿望。
“龙抬头”这天,许多地方还有吃春饼的习俗。由于春饼形状圆薄,酷似龙鳞,所以又叫“吃龙鳞”。除了传统的“龙鳞”,天津地区还有一种与众不同的“煎龙鳞”,也叫“煎焖子”。焖子跟各地的凉粉、粉皮属于同类食品,煎到双面微现焦黄后盛到碟子里趁热浇上麻酱汁、蒜泥、醋、酱油等作料,佐以主食大饼或烧饼食用,凉热兼顾的吃法跟节令配合,展现着中国饮食中的养生文化。
在西北和山东地区,也有独特的“龙抬头”食品炒豆子,又称炒蝎子爪和炒蝎豆。“二月二,炒蝎子爪,大娘婶子给一把”,民间流传的俗语记载的便是各家互相换吃蝎豆,以此祈福的场景。和北方不同,南方的温州地区在“龙抬头”这天流行吃芥菜饭,也有“吃了芥菜饭不生疥疮”的说法。
此外,民间还流传有二月初二吃“鼓撅”(手搓面条)、搅团、“扒猪脸”等特色食物的习俗,尽管各地的饮食特色不同,但都在“龙抬头”的特色食品中都蕴含了对生活美满的美好期望。
| 多知一点 |
数字节日学问多
“二月二,龙抬头”在民间广为流传,时至今日仍然是中国家庭一年一度的重要民俗节日。此外,二月初二,也因为月份数字与日期数字的相同,读起来朗朗上口,令人印象深刻。有趣的是,在中国除了“二月二”,还有很多月份与日期为叠字的重要民俗节日,被一代代传承下来。
三月初三·上巳节
上巳节源自汉朝末年的一个传说。相传当时的一户人家在三月初左右连亡三女,引得人心惶惶。为避免同样的事情发生,民众纷纷到水边洗浴以驱除不祥,后世相沿成俗。此外,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一般古代少女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
五月初五·端午节
端午节,本是南方吴越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赛龙舟与食粽是端午节的两大习俗,流传至今。
六月初六·回娘家
中国古代妇女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会把已经出嫁的女儿接回娘家。清代嘉庆《合肥县志》中曾记载,“六月六日谓之过半年,妇女偕婿归宁。”
七月初七·七夕节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七夕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事实上,在牛郎织女传说以前,人们就已经在七月初七这天过节了。从唐代开始,人们会将婴儿形状的蜡烛浮在水中来乞子,名为化生。此外,旧时七夕还会蓄采众药驱除毒气。
九月初九·重阳节
九九归真,一元肇始,古人认为九九重阳是吉祥的日子。古时民间在重阳节有登高祈福、秋游赏菊、佩插茱萸、拜神祭祖及饮宴祈寿等习俗。传承至今,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登高赏秋与感恩敬老是当今重阳节日活动的两大重要主题。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