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文化 > 内容详情

山东将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2021-04-27 07:56:54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丈量历史印记,找寻文明起源。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主持的河南渑池仰韶遗址的发掘,是中国第一次科学意义上的考古发掘,至今年,中国考古学已诞生100周年。

从田野到水下,从补充历史到证实历史,考古工作在历史与当下之间搭建桥梁,也在百年发展进程中为中华文明正本溯源。值中国考古百年与全省文物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本报策划推出“百年考古看山东”系列报道,从不同侧面、不同视角回顾齐鲁文明寻根脉络,展望山东考古未来篇章。

自1928年城子崖遗址发掘揭开序幕以来,近百年的时间里,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岳石文化遗址陆续在考古工作的开展中亮相齐鲁大地,也让地处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作为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的地位得以证实。站在“十四五”的开局节点,我省将立足丰富底蕴与资源优势,强化考古研究和阐释、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一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朱超在清理大汶口遗址房址

三阶段考古兼具广度与深度

作为中华文明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被列为中国六大考古学文化区之一,由此,山东文化的发展演变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发现中找寻历史并做补充和证实的考古工作则是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纽带。

1928年,城子崖遗址的发现拉开了山东考古的序幕,随后对此开展的发掘工作也成为了山东考古工作的起步阶段。4月26日,考古专家、山东博物馆馆长郑同修向记者介绍,山东考古从大层面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国之前,彼时考古发掘较少。尽管工作做的不多,但也奠定了中国近代考古的底蕴。特别是以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明打破了中国文化‘西来说’,这一阶段还出版了中国考古学第一本系统科学发掘报告。”

第二个阶段则是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全国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山东也是如此。“当时全国各地基本上还没有专门的考古机构,考古工作都是由国家层面来进行的。”郑同修说,1959年,在大汶口遗址的首次发掘中发现了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存,这既是山东考古的重要成果,也为考古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些遗存的年代和前后变化关系确定了山东地方文化,这一阶段的考古工作也奠定了山东考古研究的基础。”

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基建工作的开展为发现古遗址带来了可能,也造就了山东考古第三阶段的丰硕成果。“山东临淄后李春秋殉车马的发现确立了后李文化,将山东的新石器文化自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又往前推进了一两千年,从而奠定了山东新石器文化的发展雏形。”郑同修介绍,改革开放以后,为配合经济建设,山东开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其中既有主动性的考古发掘工作,也不乏抢救性的发掘工作,期间发掘了大量遗址和墓葬。

多年来,在历代考古人的努力下,考古发掘工作不断推进,山东考古在溯源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在山东地区可以说是全国思想文化发展路线最清晰的一个地区,我们发现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遗存,然后进入夏商周时期一直到今天,源源不断。”郑同修告诉记者,每一时期都有一些重大的考古发现,截至目前,山东有20多个项目荣获全国考古新发现,从而也证实了黄河下游的山东地区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令世人瞩目的考古学术成就奠定了山东作为考古大省、文物大省、文化大省的基础。郑同修介绍,在当下考古工作的黄金时代,高科技手段也将逐步深入考古工作,多学科综合研究正成为考古学发展的客观事实,也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擦亮“海岱考古”品牌

基于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我省将多措并举,进一步擦亮“海岱考古”品牌。记者自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获悉,“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实施“海岱考古”课题研究计划,开展以山东为主覆盖鲁苏皖三省的“考古中国”项目“海岱地区古代文明化进程研究”。开展国家文化公园、“一带一路”、定陶汉墓考古发掘研究与保护等重点课题研究。

此外,将完善考古研究工作体系。筹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齐鲁文化考古研究中心、科技考古中心和文物保护修复中心,利用多学科技术手段和研究视角对考古成果进行阐释和保护。组织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在重点区域、重点项目开设工作站或研究室。筹建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滕州岗上“鲁中南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中心”、章丘“龙山考古研究基地”。

围绕推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我省将加强史前考古,为实证中华5000年文明史作出山东贡献。重点开展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汉唐时期等遗址的主动考古研究,实施焦家遗址、岗上遗址、城子崖遗址等一批主动性考古项目。同时配合国家文化公园、国家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大遗址保护,开展主动考古工作,阐释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在加强水下考古方面,重点对“海上丝绸之路”遗址点,东平湖、威海湾、庙岛群岛等重点水域进行勘探调查,对大汶河、泗河、金堤河等流域进行田野调查。试点将水下文物密集区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建立水下文物保护区,启动实施一批水下文物保护重点工程。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海防设施、盐业遗址、近现代沉舰、内水湖泊库区涉水文化遗产专题研究。开展古济水、菏泽、巨野泽等历史水域环境变迁研究。

此外,打好“公众考古”品牌。实施考古成果转化工程,开展公众考古活动,把公共考古作为考古工地验收、成果评选加分项目,对公众考古活动开展比较好、取得重要考古发现的工地授予“山东省公众考古基地”。

| 聚焦考古人 |

朱超:每年在工地超过300天

与大众对考古工作想象的“神秘”不同,考古人的日常多在考古工地度过。一年在工地超过300天是很多一线考古人的真实写照,对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朱超而言,也是如此。

2010年自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毕业后,朱超便来到了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从老家西安到达济南的当天,他便被单位派往寿光双王城盐业遗址考古工地进行发掘。像这样的田野工作一干就是10年。十年里,他参加或负责的考古项目多达数十个,其中包含章丘城子崖、泰安大汶口、滕州岗上等著名遗址的发掘工作,也不乏难忘的经历。

首次接到城子崖发掘任务时,一夜久久不能入睡,经过长达七年的系统发掘,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终于确定了城子崖存在龙山文化、岳石文化早晚两期及东周时期的城墙,让朱超第一次对龙山至岳石各期城址的发展脉络及基本情况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

考古成果收获的背后,是一线考古人艰辛的努力和默默的付出。不畏严寒酷暑放弃节假日主动加班、长期出差没空陪伴家人是他们的工作常态。与时间赛跑、找历史根脉、寻文明起源,平凡的考古岗位上,正是这些默默涌现的青年后浪,推动着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前进。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