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文化 > 内容详情

文献里的黄河印象

2022-07-28 09:50:2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三万里河东入海,九曲弦歌润千年。”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哺育了中华民族,孕育着华夏文脉,在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黄河文化亦不断融合扩散,造就了沿黄地区一脉相承的地域文化。滔滔黄河水,见证着社会发展与变迁,其历史亦在典籍和文献中得以记录留存。日前,山东省图书馆推出馆藏黄河文献展,遴选馆藏黄河文献47种,挖掘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推动黄河历史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河工器具图说》 山东省图书馆供图

还原黄河治理历史脉络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历史上,由于受到自然、人为等因素影响,黄河多次改道、泛滥,与此同时,治理黄河历来备受重视,那些关于黄河治理的历史也在山东省图书馆馆藏黄河文献展展出的文献中得以再现。

史籍中的黄河专题部分集中展出了记录有黄河流向、改道、治理等内容的文献,其中不乏《山海经》等大众熟知的经典。作为我国先秦时期的典籍,《山海经》共记载了300多条河流、湖泊,涵盖上古众多河江湖水及其干道、支流、流经区域等水文地理信息。书中以昆仑山为坐标记述了黄河经大禹治理后的流路,“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勃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因《山海经》语焉不详,战国时期成书的《尚书·禹贡》又对这一描述做了进一步猜测。

《禹贡》记载了战国中期黄河未改道时的景象,其中黄河主流的经行,“导河积石,至于龙门,南至于华阴,东至于砥柱,又东至于孟津”,在孟津以上,黄河夹行于山谷之间,数千年来没有大的变化;黄河下游河道的大致走向,“东过洛汭,至于大伾 。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至孟津以下,会合洛水等支流,继而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北流至今沧州入海。现代学者研究,黄河流至今河北深县以后,《山海经》中的黄河继续北流,经安平、蠡县,至容城后折向东流,经霸县在天津市附近入海;《禹贡》中的黄河则由深县附近东转,流向东北方,在沧州以北入海。

除却关于黄河流向的描述,文献中亦有历代关于黄河治理的记载。《史记·河渠书》作为《史记》“八书”之一,是我国第一部水利通史,为历代正史所效法,故二十四史中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水利史料。书中,司马迁还首次明确赋予“水利”一词以防洪治河、灌溉修渠等含义,开创了沿用至今的“水利”概念。此外,《史记·河渠书第七》中还记载了汉武帝元光年间黄河决口泛滥,用恢复堤防的方式治理黄河,最终得以堵塞决口的历史。

《清史稿》保留了丰富的黄河水利史料,分别在列传和志中有所体现,其中“传”以人物为主线,记载清朝历史上的治河名人,“志”按时间顺序记载全国诸河、运河、海塘治理的史料。通过这些史料,能够全面地了解清朝时期的河流及治理情况。《清史稿·靳辅传》中记载:“三十一年,上曰:‘朕听政后,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书宫中柱上’”,从中可以看出,康熙帝把治河与削藩、漕运共同列为治国的三件头等大事。

生动呈现历代黄河变迁

历史沿革中,黄河经改道、泛滥与治理而不断变迁,正如展览的黄河图考专题所呈现的那般,历代亦用图片的形式描绘、记录有关的黄河风貌。

清末小说家刘鹗不仅留下经典文学作品《老残游记》,还曾撰写《历代黄河变迁图考》,以图片的形式记录历代的黄河变迁。清光绪十四年至二十一年,刘鹗先后入河南巡抚吴大澄、山东巡抚张曜幕府,帮办河务,著成此书。根据文献记载,主要考证历代黄河变迁过程,共十篇:《禹贡全河图考》《禹河龙门至于孟津图考》《禹河孟津至于大陆图考》《禹贡九河逆河图考》《周至西汉河道图考》《东汉以后河道图考》《唐至宋初河道图考》《宋二股河道图考》《南河故道图考》《见今河道图考》,均是先绘图,详列两岸城邑,后作详细论证。因治河成绩显著,刘鹗被举荐至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职。

展陈文献中亦有对山东境内黄河全图的呈现,清光绪年间的彩绘本《山东黄河全图》长275.2cm,高27.6cm,采用传统计里画方形式,一方十里,上南下北,彩色绘制,描绘了光绪末年山东段黄河河势及沿岸堤防埽坝情形。图首列河图表,标识图例,并注堤埝里数。图中黄河、防营、河汊、积水、大堤、界限、残堤、废埝、临黄埝、合龙处、干河、村庄、城、山等均用不同的图形和颜色标识,清晰地反映了黄河南北两岸共长1450余里的地理情况,在清代水利史和地图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此外,山东临淄人崔景三编撰的《黄河富源之利用》以通过图片的形式叙述黄河之商运、铁桥等现状阐明黄河的合理经营对黄河沿岸富源之输出、黄河流域各种事业之勃兴、日用品价格之降低、与铁路线之互相利用、沿岸各地工商业之发展、西北贸易之开拓、黄河流域文化之进步、西北实业之发展等具有重要意义。

以文献展现黄河文脉

在展示黄河历史史料、考证黄河史迹的基础上,展览亦通过对历代河工河防方略及治河名家著述的展现,挖掘黄河文化的现实意义。展览中展出了多部江南河道总督麟庆的著作,对于研究黄河文化意义深远。其中,《河工器具图说》收集了历代河防水利工程中所用器具254种,绘图176幅,以图为主,以文为辅,对古代河工工具及水利科技进行了记录和总结,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水利工具的专著。此外,藏于山东省图书馆的山东黄河防治图说资料二十一件是清末重要河工文献,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除却文献中以文图形式对黄河历史文化的记载外,展览中也展出了多部治河名家著述。明朝中期官员、水利学家潘季驯所著的《河防一览》采用图说辅以文字的形式,将黄河修守措施整理成一套有矩可循的规范章程,为后人治河提供了经验借鉴,是潘季驯治河思想和经验的集中体现,具有极高的价值。

清代大臣,水利工程专家靳辅主编的《治河方略》介绍了黄、淮、运河干支水系概况,黄河演变、治理和历代治黄理论,着重阐述了苏北地区黄、淮、运河决口泛滥和治理经过。全书继承了明代治河的基本经验,总结了靳辅及其助手陈潢治河实践的新认识,对后代治河有重要影响。

以文献为载体,以历史为脉络,山东省图书馆馆藏文献展聚焦黄河变迁与历史发展,多角度立体化地还原了黄河风貌与文脉。据悉,展览将在总馆册府琳琅展厅展出至8月31日,带读者一览文献中的黄河印象。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