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打转跳,鼓不离身,堪称一绝……这些词语所形容的,便是流传于山东冠县柳林一带的民间歌舞艺术——柳林花鼓。其粗犷豪放、泼辣火爆的舞蹈特色,不仅深受百姓们的喜爱,更是位列国家级代表性非遗项目名录的艺术瑰宝。
柳林花鼓是“鼓子秧歌”的一种,其最初表演形式为“地秧歌”,后逐渐发展演变成“走街秧歌”。柳林花鼓约起源于清初年间,所演绎的故事起源于《水浒》,百姓将其中的故事与冠县当地流传的鼓子秧歌结合,并逐渐变成固定的表演形式延续下来,柳林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舞蹈也就此形成。
柳林花鼓由舞蹈和武术融合而成,具有文武兼备的特色。历史上,柳林花鼓是当地庙会庆典等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活动。目前,柳林花鼓集中于冠县柳林镇一带,演出范围涉及周边的临清、河北馆陶等地,颇为稀有,也独具特色。
从表演道路来看,柳林花鼓以花鼓为主,在伞、锣、鞭的配合下,载歌载舞,展示技巧。从表演形态来看,柳林花鼓分“踩街”和“跑场子”两种,踩街主要指表演队伍在行进中分成两行,迈着简单的舞步,串街走巷,以增添街市的喜庆氛围; 跑场子是指踩街结束后在固定场地,进行有一定难度和复杂性的表演,表演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内容。在踩街表演时,伞头一声令下,两队人马在激烈火爆的锣鼓“踩街点”中边舞边前进。跑场子为柳林花鼓的主体部分,分武场与文场两种呈现方式,其中,武场以舞为主,文场以唱为主,称为“文武秧歌”,一般表演都是先舞后歌。跑场子时,先由伞头带领队伍以踩街的形式绕场一周,打开场子,之后表演开始。伞头上场,便引出两队人马跑各种队形,其中穿插伞、鼓的技巧表演,以及伞与鼓、鼓与锣、伞与和尚的对舞表演,格外精彩。经过武场的热闹,演出便进入了文场,这部分一般由老鞑子演唱,锣手握鞭伴舞。《绣帐幔》《好一朵奴女花》《喜歌》等是较为常见的演唱曲调。表演中文武场可反复进行,演唱亦可长可短。文场结束后,伞头领全队快速跑下场,这也代表着一场热闹表演的结束。
在柳林花鼓的演出中,表演人数固定,角色亦固定,每个人的表演套路也非常严格,演出时缺一人不可,少一人不行。这让柳林花鼓的演出多了一份规整性。此外,柳林花鼓的道具传承有序,服装亦具有浓厚的戏剧色彩,颇为精致且表现力强。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鼓子秧歌相比,柳林花鼓的表演内容为特定的故事情节,这是非常罕见的。不同于其他鼓子秧歌中使用的腰鼓,柳林花鼓中所使用的鼓槌在表演者的左膝下,在跳、转、翻中,鼓身保持贴合其小腿,表演者可有节奏地击鼓,颇有观赏性。
在柳林花鼓的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跳起来快如疾风,在剧烈的扑打转跳中,鼓不离腿,且敲击有节奏,堪称绝技,非常罕见。从艺术角度看,柳林花鼓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在形形色色的“鼓子秧歌”中独树一帜,且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唱词中充满了当地百姓的俗词俚语,对于研究当地民间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时至今日,柳林花鼓在冠县当地也享有很高的声誉,百姓常常在农闲时演练,且在年节、庙会、庆典应邀演出。目前,柳林花鼓每年的演出可谓红红火火,传承也风生水起。据悉,在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中,柳林花鼓与学生及家长群体亲密接触,为这一古老民间舞蹈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并在新的时代绽放出全新的光彩。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