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文化 > 内容详情

山东梆子:余音绕梁“舍命梆子腔”

2022-11-07 09:57:15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只许千声喜,不许一声忧——我看哪个敢哭?都得给我笑,都得给我笑。哈哈,哈哈,哈哈……”这是山东梆子代表性作品《闯幽州》中的唱段,故事主角杨继业悲喜交加、慷慨激昂的三声大笑,让其英雄豪气顿生,台下观众听罢,无不感慨万千。
  
  山东是南北水陆通衢要道,各地戏曲往往因通商贸易而在此相互融合借鉴,并形成新的发展。山东梆子是流行于山东鲁西南及鲁中地区的传统地方戏曲剧种,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它起源于山陕一带的梆子腔,梆子越太行而入山东,最初流行至菏泽,形成曹州梆子;继而东行,形成汶上梆子。
  
  山东梆子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因其高昂激越的特点,也被人称为“舍命梆子腔”。山东梆子流行范围极广,东到临沂,西到河南开封、郑州,南到江苏徐州、安徽阜阳及蚌埠,北到河北大名、石家庄等地。山东境内,以菏泽为中心,山东梆子遍及济宁、泰安等地区。因流行区域的不同,民众对其称呼亦有别。譬如,以菏泽为中心的地区习惯将其称为“曹州梆子”;以济宁、汶上为中心的地区,将其称为“汶上梆子”或“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冀南的“平调”。1952年,这些名称被统称为山东梆子。2008年,山东梆子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梆子唱腔慷慨激昂、高亢健壮、婉约和谐、舒展明亮,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行当则以红脸、黑脸为主要角色,唱腔高亢雄健,动作粗犷,架势夸张,舞台上洋溢着雄浑、豪放的阳刚之美。在过去,山东梆子全用“大本腔”(真嗓)演唱,旦角尾音翻高,后来逐渐变化,多用“二本腔”(假嗓)演唱。此外,也有演员选择用大本嗓吐字,二本嗓甩腔。其中净行的发音则带沙音和炸音,使唱腔粗犷奔放。女声各行当,都采用真假声相结合的演唱方法,发音多用口腔共鸣,声音圆润、音域宽广。
  
  在唱腔结构方面,山东梆子为板式变化,主要表现为辅助板式以及基本板式的结合。在板式运用上,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单一板式的应用,即根据剧中情节和人物情绪,选用某一种基本板式作为一个独立唱段,主要适用于情绪比较单一的唱词。另一种形式则是通过不同板式的有机组合和转接,构成节奏变化明显、旋律对比鲜明的大段成套唱腔,这是山东梆子唱腔音乐的主要表现手法。
  
  山东梆子传统剧目极为丰富。剧目内容以历史题材为主,多为成本大戏。据统计,山东梆子剧目达1000多种,经常上演的有600多种,其中包括号称“老十八本”“十七山”“十二关”的一批基本剧目,内容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20世纪50年代以后,《墙头记》《两狼山》等传统剧目经过整理改编,成为山东梆子演出的经典剧目。这一时期,新创作的一批现代戏也登上舞台。
  
  戏曲艺术的根基深植在大众之中,山东梆子也不例外。凭借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独特优美的音乐风格,山东梆子的戏迷票友遍布各地。新时期,山东梆子不断传承发展,并积极开拓年轻观众为后备军。如今,为了吸引年轻观众,山东梆子的传承者也纷纷开始尝试在保持原真唱腔的基础上,融入多样的新唱法,一批迎合当代审美风格的新编剧目不断出炉。在各路戏曲专家、传承人、爱好者的无私奉献下,山东梆子在当代如古树再发新芽般,茁壮成长。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实习生 刘璇 梁琪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