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文化 > 内容详情

柳琴戏:山东传统戏剧的代表

2022-12-12 10:47:0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作为我国地方戏珍贵稀有剧种之一,柳琴戏极具代表性,也承载着深厚的社会价值。2006年,柳琴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项广泛流行于山东地区的传统戏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以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且受地区内柳子戏的影响,柳琴戏逐步发展而来。柳琴戏曲调流畅活泼,节奏明快,并有多种花腔。许多人将柳琴戏称为拉魂腔,也有称作拉后腔、拉呼腔等,意为柳琴戏极具吸引性,唱腔有拉人魂魄的魅力。后来,这项传统戏剧以其主要伴奏乐器被研究学者统一命名为柳琴戏。
  柳琴又称柳叶琴、金刚腿、土琵琶,是我国传统乐器,原流行于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现在全国各地均可见到。柳琴是民间流传的梨形音箱弹弦乐器之一,其外形、构造、奏法均与阮相似。柳琴戏发音响亮宏大,音色高亢刚劲,别具特色。早期的柳琴结构简单,音域较窄且不便于转调,多用于柳琴戏、泗州戏等地方戏曲的伴奏及简单歌曲的弹奏。上世纪50年代末期,经过改造的柳琴琴弦和音柱的数量均有所增加,更能适应演奏需要,不仅能够承担伴奏的作用,还成为可以独立演奏的乐器。

柳琴戏在清代道光至咸丰年间形成,已有约200年历史。关于柳琴戏的起源地区,学者们有多种说法,现普遍认为其发源于枣庄滕州或临沂地区。在清朝末年及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柳琴戏日趋流行并得到发展,大量的柳琴戏班社建立,柳琴戏伴奏手段也日益完善。据记载,当时山东滕县和峄县境内较为有影响力的柳琴戏班社有百余个,零散的戏班也广泛分布于各个村落之中。看柳琴戏便成为当时人们生活中十分常见的娱乐方式,这项传统戏剧也积累下庞大的受众群体。在山东、江苏、安徽、河南四省接壤交界地区,柳琴戏广泛流行,并逐步向更广范围传播,也从乡村扩散至城市。
  柳琴戏的女腔委婉华美,俏丽悠扬,优美动听;男腔粗犷奔放,深沉浑厚,质朴无华。柳琴戏的音乐唱腔由基本腔、色彩腔和民歌小调组成,在花鼓、肘鼓子、四句腔、溜山腔、锣鼓冲子等说唱艺术基础上发展而来。柳琴戏的唱腔中,基本腔是主体。但在实际演出中,柳琴戏拉腔较为自由。即便是同一种板式、唱词,不同的演员可以演绎出不同的特色,甚至是同一演员在表演同一唱段时,每次的唱腔也不尽相同。因此,柳琴戏的基本腔大多是不定型的。这种自由式的表演方式赋予了柳琴戏特别的魅力。色彩腔是柳琴戏唱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腔不能独立存在,通常在基本腔的开头、结尾出现,或是插嵌其间。色彩腔旋律高亢,婉转俏丽,也为柳琴戏增加歌唱性的效果,使其更具有吸引力。其作用为调剂基本腔的节奏进而带来变化,增加整个唱腔的丰富性,或在基本腔前确定好唱段的情绪基调。因此,色彩腔虽短小,一般仅一两句,多则四五句,却是柳琴戏表演中风格独特的存在。此外,柳琴戏还吸收了流行区域内各地民歌小调,从而使其唱腔更加丰富多彩,也更具有生活气息和地域色彩。
  柳琴戏语言朴实生动、通俗明快。早期阶段,柳琴戏的唱词多描写人物情境或故事。随着发展,其唱词格式逐渐规范定型,大量的俚言俗语被引入其中,使之更加贴近百姓生活而广受欢迎。根据柳琴戏流传地区的不同,其风格被分为东路、北路、中路、南路,各具不同特色。
  柳琴戏不仅是地方传统戏剧的代表,在戏曲发展历史中独具风格,也承载着社会发展的烙印,其中许多作品记录了民间传统习俗、文化的痕迹。学术方面,柳琴戏相关研究也不断取得新的成就。今年6月,临沂大学、山东省吕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山东省吕剧院)申报的“吕剧、柳琴戏创新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入选2021年度山东省非遗保护十大亮点工作名单。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