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无数行人穿行在大街小巷,往来络绎不绝,在本地人的热情款待下,来自天南海北的游客距离逐渐拉近,地域的间隔悄然消散于无形——这就是当下山东淄博每天随处可见的景象。而倘若将时间倒退2300年,在同一片土地上,一番近似的盛景同样在众多稷下学子的推动下不期而至,历史中古齐国的影子似乎与当下的淄博悄然重合。
探源: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齐文化
“想象一座城市,那里思想开放包容、环境安稳宽松、治学之风兴盛,好客热情的态度传遍大江南北,彼时,各个地区的年轻人与知识分子一齐拥至,交游学习、谈笑往来,这是一片何等繁华气派的景象。”在齐文化研究院学术研究部副主任刘东祥的描述下,一座恢宏而充满活力的齐国故都缓缓浮现在听者眼前,而这正是2300年以前在淄博切实发生的事情。
战国时期的齐鲁大地上,一座学宫肩负着特殊的使命拔地而起,在战乱频繁的年代,却成为了无数学者心中的乐土,以一己之力推动了“百家争鸣”的形成。
史料记载,稷下学宫始建于公元前374年的淄博,因地处齐国国都临淄城稷门附近而得名。作为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此后150年中,造就了司马光描述的“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的景象。“当时的齐都与如今的淄博相比,其'热度'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刘东祥表示,那时,稷下学宫门口,也必然排满了各地奔赴而来的游人学子。
“从研学到交游,从择业到升迁,齐国为当时的学习提供了一种'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让所有听说过稷下学宫的人无不为此所神往,也最终使这批人来到齐国,留在齐国,成为了齐国在战国乱世称霸一方的依凭。”谈到稷下学宫有着如此吸引力的原因,刘东祥解释,当时稷下学宫聚集了天下最顶尖的学者,如孟子、邹衍、淳于髡、慎到、荀子等,形成了“稷下先生”这一独特的学者群体。他们被齐王授予特定的官职爵位,手握举荐弟子入朝为官的特权,既各自著书立说、收徒授业,形成许多思想特征鲜明的学术流派,又作为齐王的政治顾问在国家舞台上施展自身才华抱负。在不断的交流与碰撞中推动了“百家争鸣”文化局面的形成,同时又以其个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前来投奔。
彼时淄博之“火爆”,求学弟子之繁多,各种文献对此均有详细记录,《战国策》记载著名的学者田骈有“徒百人”,《孟子》记载孟子出行时“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太平寰宇记》中记录稷下最为前辈的学者淳于髡有“诸弟子三千人”。到齐宣王时,稷下的师生数量已经多达“数百千人”。弟子游学出行时,往往前呼后拥,众多年轻人行走在齐国都城内,占据了齐国的大街小巷,形成了独属于当时齐国的一种文化现象,与当下的淄博仿佛重合在了一起。“同古齐国文化一脉相承,当下的淄博同样继承了开放包容、热情好客的文化性格。”刘东祥表示。
聚焦:集齐文化之大成
历经千年独此一例,稷下学宫在中国古代史中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姿态充分彰显了古齐国独特的风俗文化。这种文化氛围从何而来?刘东祥表示,这还要说回那位被誉为“百家宗师”的姜太公,“周朝初建,姜太公分封至齐国,在即位之初就定下尊贤尚功的政策,强调官员任用不重出身而重能力,这奠定了齐国后续数百年的文化氛围基调。”面对齐国原住民“东夷人”,姜太公并未强行改变其固有的生活习惯,而是“因俗简礼”。对文化的尊重和沿袭为人才的聚集创造了文化氛围,此后又有管仲与晏婴两位名相分别于各自的时代继承并发扬,至稷下学宫绽放出了最灿烂的光华。
如今,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晏婴墓在淄博的一角相互守望,越来越频繁地“亮相”于各类文旅活动中。“每年,姜太公的后裔姜姓、丘姓、丁姓、崔性、高姓等,都会来到姜太公祠此寻根祭祖。”刘东祥表示,围绕姜太公祠与管仲纪念馆,一批研学旅游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此外,规模宏大的宫殿建筑遗址,举世闻名的东周殉马坑,气势巍峨的田齐王陵,星罗棋布的古墓群,叹为观止的后李殉车马。众多历史遗迹分布其间,淄博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一处“地下博物馆”。“可以说,关于齐文化的一切,都需要从淄博找寻线索。”刘东祥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经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近五年的考古发掘,“寻找稷下学宫”考古项目获得重大突破,位于淄博临淄区齐故城小城西门外建筑基址群,被基本认定为稷下学宫遗址。经碳十四测定结果结果显示,其年代正好略早于齐桓公(田午)时期,与史料记载相符。
时光荏苒,从齐国到当下,踏岁月而来的齐国故城正展开怀抱迎接新的游客,尽展齐国的厚重与灿烂。记者获悉,值“五一”假期,除齐文化博物馆、足球博物馆等免费向游客开放外,姜太公祠、管仲纪念馆、齐故城排水道口、临淄中国古车博物馆等同样也推出优惠措施。尤其是曾令孔子“三月不知肉味”的齐国韶乐,将在齐文化博物馆情景再现,令人期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鹧鸪戏,临淄地方戏曲八仙戏随着戏曲晚会、票友大赛、送戏下乡等系列文化活动,届时也将会让游客享受一场场文旅大餐。
链接:美食——古齐之风的浪漫体现
来淄博,除了感受齐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流传数千年的齐地美食,同样不能错过。
“先要四独盘,行件要六样。海参烧锅肘,大盘豆腐箱。十条银丝卷,干饭嫌冰凉。下上几碗面,来碗鸡蛋汤。”在淄博博山,鲁菜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构成了淄博历史文化的根基,并随着花样百出的菜系呈现在人们的眼前。
“平民情节与贵族气质的有机融合,是淄博饮食的显著特征之一,也是淄博得以凭借美食展现在国内游客面前的根本原因。”博山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福源表示,一些研究显示,淄博的博山是鲁菜的发源地,其历史最早发源于西周齐国时,同样是古齐之风的集中体现。在淄博人看来,用餐的仪式感与食物带来的饱腹感都不可或缺,形成了淄博独特的鲁菜文化。
支一张八仙桌,人不多不少只坐八位,其中多一人为“挂角”,缺一人为“缺口”,少二人则称“敞口”,落座完毕,先上四干果,再上四点心,四鲜果、四平盘随后跟上,又有四大件、四行件、四扣碗接续上桌……这便是淄博远近闻名的“四四席”。上菜方法也大有讲究,通常咸者先、淡者后;浓者先、薄者后;无汤者先、有汤者后……一场宴会次序井然、条理分明,既给人四平八稳带来的舒适感,又兼有食物富足带来的满足感。
在淄博鲁菜中,“博山酥锅”是其中一道具有代表性的特色美食。“肉切块、鱼切段,猪骨铺在锅底,藕、海带、白菜叶、鱼肉、葱姜等顺次放入大砂锅中,直至高于锅沿半尺,而后调料调味、大火烧开,再用文火慢炖数个小时,酥锅就做成了。”提到酥锅,李福源如数家珍,他向记者表示,淄博的特色菜还有很多,如粗料细做的“豆腐箱”,将家常的豆腐推向国宴,又如春腌香椿夏吃凉面,秋晒萝卜冬炒苤蓝等节令美食。可以说,淄博的美食文化成为了已随着岁月浸润到淄博人的骨子里,成为当地的风俗。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于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