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非遗戏曲+经典音乐”破壁联姻

2020-10-01 16:25:42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当国庆遇上中秋,当中国园林遇上中国国粹,当传统戏曲跨界现代艺术,又会有怎样的火花?9月28日至30日,十三大戏曲院团在中国现存最大古戏楼德和园大戏楼登台演出,戏曲与现代艺术的跨界解锁了国粹生活化的新路径。

类似这样的探索还有很多。日前,非遗音乐记录微综艺《不曾遗忘的符号》上线,通过“非遗曲艺+经典音乐”的破壁联姻,让古韵有潮范、经典有新声。今年4月,抖音发行首张非遗音乐专辑《国韵潮声》,将十种非遗元素与流行、电子多元曲风相融合,并通过音乐会的形式线上直播。从深巷走出的非遗经过全新演绎与流行音乐碰撞,也在这一过程中焕发生机。

苏州评弹与流行音乐融合

传统戏曲与流行乐交响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当《沧海一声笑》豪迈激昂的词曲经过周延的演绎渐入高潮,90后昆曲演员刘煜轻摇慢展折扇,唱起细腻抒情的《牡丹亭》选段,原本截然不同的曲风融合在一起演绎出别样的风味。

这是非遗在当下活化的全新诠释,也是让其作为“不曾遗忘的符号”流传下去的新渠道。一边是昆曲、苏州评弹、秦腔、粤剧、京剧、黄梅戏,另一边是嘻哈、摇滚、饶舌、流行等潮流曲风,融合演绎的新模式,为非遗文化打开了与当下生活连接的新入口。

“传统文化与潮流元素的碰撞,非常有意义”“戏曲的古老韵味融合潮流曲风很有新意”……在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多贴近生活的方式,与之相对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对国潮新生的模式展现出了兴趣。

不止于碰撞交融,也不只是创作一首新的歌曲,传统戏曲与流行乐的交融,其更重要意义在于展现非遗背后的文化内涵。每期节目中,音乐人都会亲自登门,向非遗曲艺名家大师请教,了解、学习并普及非遗历史和知识底蕴。从这个角度来看,“非遗戏曲+经典音乐”的破壁联姻,提供了非遗传承的新方式,这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

非遗+音乐,演绎国韵新声

近段时间,聚焦戏曲题材的网剧《鬓边不是海棠红》和国内首档京剧脱口秀《瑜你台上见》相继播出,在传统剧场之外为戏曲传播打开了另一个出口。相较于还原传统的穿上戏服唱响经典之声的戏台演出,近日抖音发起的国韵新声活动则展现了戏曲与流行音乐碰撞的别样路径。

推出抖音首张非遗音乐专辑《国韵潮声》,收录10首歌曲,把10种极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与流行、电子等多元的曲风融合。其中,《帝女花》以同名粤剧为创作灵感,在保留原作品经典旋律的同时加入流行音乐的特色,让传统戏曲中讲述的爱情悲剧更富有现代感。

以歌曲创作来演绎戏曲故事,这是戏曲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全新体现,将昆曲、歌仔戏、粤剧等戏曲元素融入流行音乐创作也是很多音乐人在创作中尝试的新方向,比如《声入人心》第一季中就曾出现英文歌与宁乡花鼓戏的结合改编,既不失原曲的高昂,又体现出了花鼓戏的热情奔放。

以传统戏曲为代表的非遗元素创新再现,这只是国韵新声的一个方面。在专辑收录的其他作品中,不乏有根据民间传说、传统民歌、传统乐器手工制作技艺和传统节日等多门类非遗项目进行改编和结合的新作。如根据国家级非遗土家族民歌代表《龙船调》和利川民歌《种瓜调》整理改编而成的《龙船调》;由晚唐诗人韦庄《菩萨蛮》中诗句演绎而成的江南少女形象,并将其与代表江南的琵琶和竹笛相结合,打造出灵动婉转的曲目《江南少女》;二胡演奏曲《赛马》与蒙古族的长调、呼麦相结合,悠远动人。

当戏曲、民歌等传统文化元素邂逅动感、多元的流行音乐,创新后的改编与线上呈现的方式吸引了不少观众在线聆听观看。记者在抖音平台搜索发现,仅“江南少女”这首歌的相关话题就有超过2400万次的播放量,在原曲之外更有不少网友上传了自己重新改编演绎的版本。期间,平台还推出非遗音乐会线上活动,请知名乐评人、方言歌手和非遗传承人走进直播间,进行方言歌曲弹唱教学,有不少网友参与互动。

这是抖音作为线上平台探索传统文化转化的又一次尝试。在此之前,抖音就曾推出“国乐show计划”“粉墨新声”“谁说京剧不抖音”“我的家乡有民歌”等涉及民族音乐戏曲类的话题,将传统文化与线上平台相结合,实现戏曲、民歌等传统非遗的互动性转化,也探索了非遗打破时间壁垒、开辟传承传播渠道的又一种可能性。

“非遗+”延伸未来可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不能局限于传统的保护模式,受众的年轻化和多样化,也对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实,以“非遗+”为代表的与其他业态的结合近年来已陆续展开。如非遗+文创、非遗+电商、非遗+扶贫、非遗+旅游,包括当下的非遗+流行音乐。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挂牌的百花洲传统工艺工作站,发展至今已成为“非遗+扶贫”的先行者。入驻工艺站的中国结传承人尹崇芹长期参与精准扶贫事业,从简单“输血”转变为提供“造血”能力,先后带动贫困人员25000余人实现了基本脱贫,走上了一条通过非遗技能脱贫致富的道路。

更为普遍的现象是,在不同地域、不同门类的非遗传承中,越来越多的传承人通过创新走出了具有当地特色的“非遗+”路子,比如与文创、研学、电商的结合。临沭柳编乘着互联网发展的东风开辟出了“非遗+电商”的发展模式;泰山桃木王将掐丝珐琅与传统的桃木雕刻工艺结合开发文创产品;沂蒙小棉袄计划与研学结合,建立以原材料棉花为主的农学基地。

而今,与流行音乐融合,以戏曲为代表的传统非遗音乐以更直接、更便捷的方式走入大众生活。尽管目前还处于探索尝试阶段,但与生活贴近的方式、更多样化的活法,也让“非遗+”未来可期。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张艳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