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非遗上“云端”助力精准扶贫

2020-10-24 08:59:06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10月23日,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在济南国际时尚创意中心开幕,来自全国各地的84个非遗项目、46个扶贫工坊集中亮相。分为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黄河流域非遗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三大板块,展现非遗精华的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一场集体验和互动于一体的文艺盛宴。

非遗传承人现场精彩的演出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左图)格萨(斯)尔史诗演奏(右图)本组专题记者王晓峰摄

武汉剪纸展示

蔡氏漆线雕展示

九曲黄河阵

平阳麻笺

现场展示的邹鲁礼乐

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绣

云南怒江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羊头琴演奏

踏访非遗足迹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

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以“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全面展示非遗保护传承成果,为广大非遗传承人和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搭建展示和推介平台。记者了解到,主展馆展览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84个非遗项目、46个扶贫工坊参加,分为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黄河流域非遗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三大板块,着重展现了非遗在国家战略中发挥的作用和成果。

其中,“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非遗情缘展”集中展示了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时视察过的14个非遗项目,观众可沿着总书记的“非遗”足迹,在西湖龙井茶韵悠长之上,在粤剧艺曲华裳之中,在徐州香包一针一线之间,在伊玛堪余音袅袅之外,感悟非遗情缘,领略非遗之美。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5个主要目标任务之一,本届博览会设立的黄河流域非遗展,是文旅部举办的首次黄河流域非遗展。展区以“大河上下,生生不息”为主题,选取兰州羊皮筏子、洛阳宫灯、传统泥塑、羌笛制作及演奏、皮影戏等黄河流经九省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类代表性项目,从衣、住、行、用四方面讲述黄河故事,展现黄河精神。

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展重点展示了国家文旅部“非遗助力精准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以及部分国家级贫困县的非遗扶贫项目,集中展示了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和典型案例。此外,展区还特设鲁渝非遗扶贫展和济南市对口扶贫地区湘西非遗扶贫展,并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知名专家等,共同交流非遗助力精准扶贫成果、发挥非遗在帮助贫困群众稳步脱贫、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的积极作用。

传统文化惊艳了岁月

承一方文脉,续历史篇章。积淀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交织在生活中,经久涤荡,代代相传。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项目汇聚于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惊艳了岁月,也点亮了传统文化百花园。

记者在参观过程中注意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成为本届非遗博览会的亮点之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山东,有着种类众多的非遗项目,叶雕、石雕、葫芦雕刻、木雕、砖雕等不同类别的雕刻技艺都在传承中为大众所喜爱,而在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现场,观众得以在家门口近距离感受更多不同雕刻技艺的魅力。

在展馆入口处,一项在石头上“绣花”的技艺吸引了观众驻足观看,这是来自福建的省级非遗项目惠和影雕。在现场进行创作的是该项目第十六代传承人李雅华。她告诉记者,惠和影雕技艺传承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采用2斤重的特制合金钢针,在黑胆石上或轻或重地凿出数亿个点,融绘画、书法艺术为一体。因作品创作过程犹如“滴水穿石”,也有“中华一绝”的称号。

展会现场,福建地区特有的漆线雕技艺制作而成的一件件人物立像、书画及家用装饰作品也别具特色、十分吸睛。

传承人蔡超荣告诉记者,蔡氏漆线雕在厦门已传承了三百多年。通过粗细不同的漆线在堆叠中展现层次、在盘结中形成架构、在缠绕中构成盔甲和图案,最终以浮雕形式展现,用金箔贴成的漆线图案的表面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彰显华美富丽。“这项技艺最初用来装饰佛像,经过传承和创新延伸了产品种类,现在也广泛地用于家用装饰品制作。”此外,广州玉雕、广州木雕等雕刻技艺也在现场展示。

融合时代模样

品读文化济南

因岁月而传承,历久弥新,这是非遗项目的共通之处,也是不同地域同类别非遗项目交流的窗口。在主展馆的二楼展区,皮影戏展位前人流熙来攘往,看点十足。

隔帐陈千古,灯下舞乐声。作为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皮影戏历史悠久、群众基础深厚。此次展会现场,青海河湟皮影戏、甘肃环县道情皮影戏、陕西华县皮影戏、山西孝义皮影戏、四川皮影戏和济南皮影戏同台亮相,尽显风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尽管同属于皮影戏,但不同地域的皮影戏也各具特色。

流传于青海省东部地区的河湟皮影有着独立、成熟的板腔声腔体系,并且有专用的弦索音乐曲牌和打击乐曲牌,其唱腔音乐与其他地方剧种不能通用。甘肃的环县道情皮影是道情与皮影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变中采取“借灯、传影、配声以演故事”的手段。四川皮影戏主要包括土皮影、广皮影和阆中皮影戏三类,又以阆中皮影戏最具特色。阆中皮影制作上极见功力,雕刻技法娴熟,线条流畅细腻,镂空留实得体,影人结构均衡,造型俊美,头帽胡须不固定,服饰多用川北民间流行的传统花纹图案装饰。

记者注意到,现场除展示用皮影制作的人物和动物形象外,济南皮影戏的现场展演也人气十足。济南皮影戏第五代传承人李娟介绍,因济南有“曲山艺海”之称,济南皮影戏又叫“相声皮影”。与其他地方流派相比,济南皮影也有其自身的特色。“济南皮影一个人敲锣打鼓就可以演唱,不同于其他地方需要几个人分工一起表演。在传统表演之外济南皮影也进行了创新,并制作了材料包以亲子活动的形式让小朋友参与体验。”

李娟告诉记者,以往每一届的中国非遗博览会自己都有参加,跟着时代的变化也做了一些创新与融合。“除了传统的皮影作品,我把今年新创作的国潮风皮影也带来了现场展示。”李娟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国潮风的孙悟空,“在皮影传统的红黄绿黑四色基础上,这件皮影的颜色更加鲜艳,在传统的雕刻方法之外融入了多元的花纹,尺寸也更大一些,以让济南皮影在更大的舞台上进行展示。”

除了传统故事中的经典形象,在传承中李娟还创作了济南特色人物皮影,比如夏雨荷、“二安”李清照和辛弃疾。“希望通过现场展示让更多人了解济南皮影,让济南皮影讲好济南故事。”李娟说。

|聚焦|

非遗续文脉百花齐放

非遗续文脉,文脉传非遗。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各民族融合交流,共同展示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化。时间长河里,非遗技艺也随着人民生活所需不断传承、创新。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上,全国各地的泥塑作品汇聚于此,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华美盛景。

对于老济南而言,过中秋的“三大件”之一兔子王是最熟悉的记忆。展会现场,除了济南兔子王,其他地方的泥塑作品也各具特色。高密市聂家庄泥塑传承人聂希臣告诉记者,聂家庄泥塑是泥塑中形、色、声、动四者俱全的一个艺术品种,成品造型大胆夸张、稚拙憨朴,以老虎为主要形象,着色鲜艳醒目,表情生动写意,整个泥塑能动会叫,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力。相较之下,惠民泥塑涂色多重正面,背面一般从简或不涂色。所用颜色以火红、桃红、绿、黄、紫等色为多,用笔流畅,线条简练,着重美化。

来自河南浚县泥咕咕的呈现内容有人物、动物、飞禽三大种类,因其尾部有两小孔,吹时发出“咕咕”的声音,故称“泥咕咕”。同样来自河南的淮阳泥泥狗表现的题材则十分广泛,天上的飞禽,地上的走兽无所不有,林林总总的怪异形体中有九头鸟、人头狗、人面鱼、蜥蜴、豆虫、蝎子等,还有各种抽象、变形的多种怪兽复合体共约200余种。

整体来看,与往届相比,第六届中国非遗博览会从展区设置、呈现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呈现出新的亮点。“本届中国非遗博览会的一大特色是推动非遗融入国家战略;二是突出科技感,进行了线上线下的展览展示; 三是突出融合理念,在非遗旅游线路打造方面进行了探索。”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副处长蒋士秋介绍,从上一届中国非遗博览会开始,更加注重专题性和主题性,把各省突出主题的非遗项目进行集中展示和展演,以进行精准展示同时突出非遗在融入国家战略方面的新形象、新作为。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许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迎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