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潍坊创建“东亚文化之都”|昌邑市探索“山东手造”发展新路径助力乡村振兴

2022-07-25 16:06:59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今年以来,为助力潍坊市“东亚文化之都”创建,昌邑市抓住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机遇,坚持问题导向、创新驱动、活态传承,深挖本地手造资源,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小手艺”做成“大产业”,使“手造”成为乡村振兴、富民兴村的助推器。

扶持引导,助力乡村“手造”产业蝶变

传统手工艺大多以手工制作为主,产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昌邑市立足做大做强“小手艺”,积极为企业争取政策支持、延伸产业链条,实现非遗传承和产业化运营有机结合,助推手造企业转型升级。

在政策扶持方面,昌邑市组织力量,深入镇村挖掘非遗资源,帮助申报各级非遗名录,加强保护。对传承条件、生产规模、发展前景好的技艺类非遗项目,纳入“手造”项目库,帮助做大做强。目前,昌邑市共有省级非遗8项,潍坊市级非遗28项,昌邑市级非遗144项,进入“手造”项目库60余项,为“手造”发展提供了源头活水。同时,安排企业服务专员,一对一服务,实时帮助企业解决困难。疫情期间,昌邑同文堂毛笔等非遗手造企业面临停工停产,甚至倒闭的风险,昌邑市推出了“非遗传承贷”,为9户传承人授信706万,用信665.55万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留住了老技艺。

依托当地丰富的传统工艺资源,昌邑市实施片区化发展战略,抱团集群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目前已形成以丝绸为特色的柳疃镇、以乐春传统面食制作为特色的都昌街道、以砖雕为特色的围子街道、以草编为特色的卜庄镇等10个传统手工艺生产、发展片区。其中,卜庄镇草编产业已发展龙头草编工艺品合作社2家,从业人数达1300余人,覆盖全镇40多个村庄,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乐春老面大饽饽有限公司被评为“山东省著名商标、齐鲁名吃”,每年春节前后订单达1000万,带动周边村民800余人就业。

此外,重点培育,组织“山东手造·昌邑优品”评选活动,形成昌邑手造品牌,建立昌邑手造数据库。截至目前,共有120件(套)作品参与评选。动员全市文化企业、非遗传承人及传统手工业者积极参加省委宣传部、文旅厅举办的“山东手造·优选100”评选活动,我市华晨彩装科技有限公司作品成功入选,同文堂毛笔产品成功提名。参加潍坊市文旅局举办的“山东手造·潍有尚品”优选100评选活动,潍坊市共收集600件作品,其中,昌邑市核雕、毛笔、鲁派砚台等10个单位,14件(套)作品成功入选,提升了昌邑手造影响力。

培育品牌,激发乡村“手造”活力

手造产业发展需要守住根脉,突出文化属性,也需要打破条框,拓宽发展路径,用创新为传统文化“活化”点睛。昌邑市紧抓手造产品创新、推广、展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文化传承。在加大新产品开发方面,促进手造企业将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需求结合起来,加大技术、新材料的利用,加强产品创新,适用市场需求。

发展过程中,昌邑市润天草制品农民专业合作社针对市场化需求加强创新研发和产品更新换代,每年研发草编产品50余件,现有草帽、提篮、收纳筐等1000多个品种,产品远销日本、美国、韩国、西班牙等国家。从业人数达800余人,覆盖全镇30多个村庄,从业人员年人均增收8000元以上。非遗老字号同文堂毛笔创意研发,复兴“鸡距笔”使失传600多年的民间手工技艺重现。

传承发展过程中,昌邑市将非遗文创融入产业发展,打造文创产业。其中,柳疃镇依托省级非遗项目柳疃丝绸技艺,已形成丝绸技艺传习中心、茧绸博物馆、纺织企业、桑葚采摘、丝绸文化节庆等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助推了乡村振兴步伐。华晨集团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系列产品,打造了“青云染”文创品牌,研发11个系列400余种产品,带动周边200余人就业,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元以上。

此外,加强推广展示。依托昌邑丝绸文化传习中心、昌邑手工技艺传习中心等展示场馆,建立乡村“手造”展示点,让游客能够通过“听、看、做”沉浸式体验昌邑市手造魅力,带动手造产品销售达100万元。建设集技艺展示、制作体验、室外拓展、产品购买等为一体的非遗聚集区-丝路绸语文化创意园,年接待研学团队达5万余人次,带动周边非遗展业户近30人长期入驻,非遗文创产品销售达50万元。搭建宣传展示平台,线上,协助传承人入驻抖音、快手、淘宝等新媒体平台,拍摄宣传小视频,开通直播。线下,组织手造传承人走进校园、景区、商场,现场制作、展示、展演,让人们近距离感受体验手造魅力。

聚合人才,守住乡村“手造”匠心

手造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昌邑市深入推进手造人才引育工程,让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不断线。打造三级人才培育基地,形成以市非遗综合展厅为中心、乡镇非遗传习所为支撑,村非遗专业户为据点的三级人才培育基地,留住手造人才。目前全市已建立综合展示场馆2处,乡镇非遗展示点24处,村非遗手造专业户100多家,从事毛笔制作、酱菜香油、砖雕古建、草编等,吸纳社会劳动力2万余人,年收入人均增长1万余元。

与此同时,搭建人才提升平台。昌邑市拥有省级非遗传承人2人,潍坊市级传承人21人,昌邑市级传承人90人,依托这些传承人,大力实施人才“传帮带”工程,每年开展技艺类培训160余场次,受训2000余人次,不仅提高了乡村文化人才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增强传承保护意识和传承能力,而且帮助乡村1000余人解决就业问题。实施手造人才培养计划,积极组织传承人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技艺培训班,参加技能大赛、产品展销活动,提高人才创新创业能力。

此外,拓宽人才引用渠道。积极为全市文化企业和非遗传承人搭建平台,提供决策咨询、市场指导、产品研发等政策、智力支持。帮助华晨科创工坊与我市剪纸、年画等传承人合作,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系列产品,打造了“青云染”文创品牌。推动山东建筑大学剪纸艺术专家与我市科艺广告有限公司合作,推出《二十四节气手账本》《新剪纸文化产品——十二星座钥匙扣》等产品,提升了企业文化内涵​。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记者 许倩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王龙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