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百年传统糕点的“匠心不渝”

2022-11-30 13:15:5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青州之名,始见《尚书·禹贡》:“海岱惟青州”,为古“九州”之一。悠悠岁月积淀下,催生出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其中,有着170多年历史的隆盛糕点,便是青州极富盛名的传统美食代表。
  2022年,青州隆盛糕点选入山东省首批“好品山东”榜单。依托文化大省山东丰富的非遗资源,“好品山东”里的“非遗宝藏”网络主题活动聚焦省内代表性非遗项目,通过深入采访全景呈现“好品山东”品牌建设下的非遗保护传承成果。
       从皇家到民间的传统美食
  说起青州隆盛糕点,尽管其现在是遍布城市大街小巷家喻户晓的平价糕点,但其实,它的“背景”颇深,源自明衡恭王朱祐楎衡王府,曾被作为王府盛宴首道开席糕点供贵客品尝,并同青州银瓜、青州蜜桃一起作为贡品,上乘京都。彼时,便有“飞骑急驱数千里,皇差未到先飘香”的诗句,形容其受皇家喜爱的程度。

时代更迭,1644年,随着明朝灭亡,王府内仆从四散,备受喜爱的王府糕点也随之被府内脱姓糕点师一同带至民间。据《脱氏宗谱》及“脱氏第二十二代脱奉海房屋赠予文书”记载:清道光年间,脱氏第十九世祖脱仕元继承祖上制作面食油炸糕点技艺,在青州城海晏门(即东门)里路南建糕点铺,取其三子万隆、四子万盛名字中各一字,定店铺字号为“隆盛”,生产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传承至今已有170余年历史。
  “待要吃好饭,围着青州转。隆盛开了张,糕点满城香。”“蜜饯茶食,巧蘸南糖。隆盛糕点,又甜又香”……隆盛糕点铺自营业起,便以经营有方闻名,且日益红火。之后,虽经历战争年代的跌宕起伏,但传承和发扬隆盛糕点的信念,始终坚定地印刻在脱氏族人的血脉中。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隆盛老字号店铺恢复生产经营。“清真糕点,色香传奇。缺了隆盛,不成全席。”……自此,隆盛糕点开启了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美食的道路。
  如今,隆盛糕点不仅成功入选山东省首批“好品山东”名单、“山东手造·优选100”系列;隆盛商标也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隆盛字号被列入“山东老字号”。青州市隆盛食品有限公司荣获“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和“山东省旅游商品研发基地”……
       立德为先,德助业成
  不负顾客厚望,“立德为先,德助业成”是隆盛糕点铺自创立起,脱氏每一代传承人的信念,从精选原料到生产过程严格把关,用“好吃不贵”的经营理念,做到真正利于消费者。
  据统计,隆盛糕点传承至今名点约93种,如经典的鸡蛋糕、长寿糕、桃酥、菊花饼、佛手酥、蜜三刀、炒糖、江米条、芙蓉枣、丰糕、绿豆糕、芝麻片、元宵、红心糖、油茶等。

秉承“工匠精神”,隆盛糕点制作技艺历代以来都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言传身教。鉴于糕点制作工艺繁杂,技艺性强,尤其是特别关键的工艺需要有长期的实践积累和丰富经验,因此学艺时间较长,一般10年左右才能完整的掌握全部工艺。同时,从原材料进厂到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隆盛糕点都建立了完整的操作规程和检测记录,实现原料到成品的规范化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历经170多年传承,七代传承人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确保隆盛糕点制作技艺独特的质量和口味。
     新时代的新机遇和新发展
  传统工艺是中华文明所孕育的民间技艺,传承赓续,彰显着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风采。但是,随着科技发展和机器生产,传统工艺也遭受了多方冲击。继续从事传统工艺工作,特别是非生产性技艺的人越来越少。这里面,不乏手工制作生产效率低、传承人待遇偏低、缺乏系统培训等原因,最终导致传统技艺中的独特工艺和技法等面临失传。
  党的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着力加大对传统工艺的研究、挖掘、保护、记录、传承和发展,建立相关民俗文物保护和资料搜集体系。形成系统的传统工艺档案资料。隆盛糕点,也有了新的机遇和发展。

“在保证产品质量不变的前提下,公司实行两条腿走路,利用现代化生产所创造的利润反哺传统工艺,建立传统工艺的生产性保护基地,保护好传统技艺不走样、不流失。第二,进行校企合作,建设隆盛糕点制作技艺实训车间,从源头培养人才。第三,组建隆盛糕点文化遗产研究所,通过不断发掘青州地区文化历史以及隆盛糕点制作技艺渊源,以此丰富和完善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这一地区文化。”隆盛糕点负责人脱安利表示,近年,通过积极协作,目前已对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进行田野考察,对历史、文化、宗教、民俗、制作技艺、老物件等进行记录和保护,制作了隆盛糕点制作技艺宣传片,且通过一些现代宣传方式对隆盛糕点制作技艺进行保护宣传,“经商未必只重利,一分生意万份情。要想使传统工艺健康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和提高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和市场意识,走生产性保护道路,尊重优秀传统文化、尊重地域文化特点、尊重民族传统和保护文化的多样性。”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