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各类节日文化活动逐一展开,为百姓生活增添红火的色彩。节日热烈的气氛洋溢在社区的景观布置中,在年货大集中,在各类年文化相关的非遗习俗中,也在“云端”的视频中。今年,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继续举办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让传统节日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习惯,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浓厚的中国年味儿。
特色非遗聚集“云端”
临近春节,生活中的年味变得愈发浓厚。新年意味着一个时间段落的结束,也预示着另一段崭新的开始和希望。北方进入冬季后,室外大部分绿植失去了鲜艳的色彩,村庄、社区等生活场景中的颜色比夏季单调许多。春节的到来,则为这个空间增添了绚丽浓重的中国红,喜庆欢乐的气氛调动起百姓生活的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1月14日,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在山东潍坊举办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启动仪式。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将持续至2月5日。在北方小年与元宵节期间,活动通过视频记录各地传统年俗,用镜头捕捉非遗瞬间,在“云端”呈现喜庆的节日氛围。
在春节期间,全国各个地区根据不同的文化特色,依托丰富非遗资源,开展了丰富的非遗传承实践活动。各色非遗主题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还带动吸引广大群众广泛参与。在陕西,各类秦腔、社火活动场面热闹,将黄土地的质朴和热烈成功演绎。在山东,海阳大秧歌贺年会让人心情澎湃,农耕文明和海洋文明共同赋予传统舞蹈活力。在海南,文昌孔庙新春祈福庙会中各类贺年商品琳琅满目,让原本温暖气温再度“升温”。在天津,“运河之春”非遗灯会沟通南北文化习俗,点亮新春祝福。这些非遗活动广泛吸引群众参与,满足群众春节期间文旅需求。
据初步统计,我国与春节相关的舞龙、舞狮、年画、剪纸、灯会、庙会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共有200多项。2023年春节期间,全国2000余项省级及以上与春节相关的非遗代表性项目按照传统定期举办活动,各地共将举办1.2万余场线上线下非遗传承实践活动,让人民群众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共享文化建设成果、同过红火中国新年。
多平台联动丰富活动内容
2023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是文化和旅游部在春节期间举办的特色活动之一,也是“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的品牌活动。活动发动各地非遗保护机构、非遗传承人和广大网友,用镜头记录春节期间年俗等非遗传承实践相关活动,在网络平台开展视频展播、话题讨论和现场直播,让人民群众“云端”感受欢乐、喜庆、祥和的中国年氛围,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网络平台设置春节非遗活动专区,集中展播非遗年俗视频,并根据小年、除夕、大年初一、元宵等春节时间节点推出“赶大集买年货”“晒团圆年夜饭”“舞动中国龙”“点亮中国灯”等话题讨论和直播活动。抖音发起“非遗过年DOU来播”话题并设立“舞动中国龙”专区,并有年俗知识问答、舞龙特效贴纸等多种互动内容;快手推出“舞动中国年”专题,以八场不同区域的特色社火、民俗欢庆活动进行直播接力;微信视频号推出“红火中国年”和“非遗家乡味”双话题,吸引用户群体分享身边的热闹场景和家乡的传统年味;哔哩哔哩上线“祥瑞直播家乡年”视频专题,以舞狮为亮点展示传统年俗表演的深厚魅力;微博发起“非遗过大年”“焕新非遗计划”双话题,开展“网友最喜爱的年俗活动”网络票选及“非遗我参与”技艺展示活动;酷狗上线“春节”“元宵”主题新春歌单,让网友在音乐的陪伴中感受新年的浓浓喜悦。
通过非遗为节日增添色彩
春节既是我国非遗名录体系中传统节日的重要代表,也为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提供了重要文化空间,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传承的鲜活表达和广大人民群众当代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期间是各地广泛开展非遗传承实践等活动的重要时间节点,非遗相关活动将为丰富人民群众春节文化生活提供丰厚资源,为人民群众参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搭建重要平台。
剪纸、木版年画、灯彩、彩扎等与年节相关的非遗项目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舞龙、舞狮、灯会、庙会等群体性强的非遗项目不断扩大群众参与度;传统工艺类非遗项目不断增强传统工艺产品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节庆文化产品。
敲响锣鼓,穿上戏服,扭起大秧歌,划起旱船,春节的气氛便被点燃,快乐传递至每个人的笑容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积累起与年文化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在不同时代有所变化和发展并流传至今,成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广阔的疆域上,不同地区的年文化相关习俗各有不同,但都将传统中国年的氛围不断烘托,形成共同民族文化下的场域,不断增强文化认同感,传递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息。各级各类非遗项目也为当地多种多样的春节活动增光添彩,让年味更加浓厚、让节日更加喜庆。
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王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