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中,烙印着革命历史印记的红色记忆,经电影等多种形式的改编与传播,成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载体。2月19日,由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主办、本报协办的“红色历史·齐鲁之光”尼山书院红色经典公开课第十讲开讲,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掖平以“红色历史的影像呈现”为题,从影像呈现与传播的视角解读红色沃土山东的红色经典。
传承革命历史文化脉络
从《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到《林海雪原》《永不消失的电波》《英雄儿女》《红色娘子军》,再到《江姐》《小兵张嘎》《青春之歌》《红日》《闪闪的红星》……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革命题材电影类型,红色电影赓续中华民族为追求理想艰苦奋斗百折不挠的文化基因,蕴含着勇于直面历史重负、挑战现实苦厄的国民性格的坚韧与深邃。公开课伊始,李掖平从整体视角概述了红色电影于文化基因传承的意义。
“进入新世纪,红色电影将革命精神和英雄主义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度融合在一起,并以此溯源中国革命历史的文化血脉和红色基因,构筑起一个强大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基因库,为当下社会生活培根铸魂,体现出一种更具包容性的价值理念和更为多元化的美学追求。”李掖平表示。
聚焦红色历史的影像呈现,李掖平从革命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方面进行解读。“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机涵化与融汇出发,新世纪红色电影诠释表达了红色革命精神与儒家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天下为公’等理念的内在关联。”
李掖平以电影《古田军号》为例具体分析。“影片通过一个红军小号手的视角,真实还原了‘古田会议’召开前后的革命史实,鲜活再现了年轻的革命领袖带领年轻的军队,在绝境中探索革命真理、开辟革命成功之路的伟大历程。”
除却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革命叙事与传统美学观的有效对接也是红色电影的另一重特色表达。“新世纪红色电影中革命精神与传统文化的交融,还体现在革命叙事与传统美学观的有效对接中。”李掖平介绍,传统美学为红色电影创作提供了潜移默化的美学依据,使当代红色电影的内涵和外延均受益良多。在《秋之白华》《为国而歌》《湘江北去》等影片中,那份“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古典美学格调就渗透在镜头语言的深层肌理之中。
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
在李掖平看来,新世纪的红色电影不仅从观念上实现了自身的历史诉求而渐趋完善,更通过对观众感悟方式的情感契合而达到了较高的审美预期,标示出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的崭新境界。
具体看来,这种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的崭新境界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革命伦理与生活伦理的交织。新世纪的红色电影以对人性之真的写照、人性之美的描摹和人性之善的再现,构建起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的叙事体例。”李掖平表示,第二方面是宏大叙事与民族化叙事的结合。“新世纪的红色电影在革命的宏壮氛围中并置了民族化的影像构建,承载着具备人类学研究价值‘民族志’的重要艺术功能,以革命历史与民族情调相交融的模式,实现了理性与感性的辩证统一。”
此外,解放事业与领导者形象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的另一重表达。“新世纪红色电影中的革命领导者不是抽象的人,而是与所处环境融为一体的人,是与革命事业共同成长的人,也是与群众鱼水情深的人。”李掖平介绍,注重以人民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来实现理性与感性的相融相通,是新世纪红色电影塑造领导者形象的又一法宝。
“新世纪以来的红色电影,既呈现出传承和激活革命历史的文化脉络,又以理性与感性相融相通的叙事方式,开拓出一种崭新的电影美学境界。”公开课最后,李掖平总结道,“前者与其说是红色电影探索的结果,不如说是历史与文化深层关系的艺术折射,后者则是红色电影在影像艺术美学领域不断升华的结晶。期待红色电影给我们带来更好更多的审美愉悦。”
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