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头条  |  要闻  |  山东  |  中国  |  国际  |  文旅  |  体育  |  豹评  |  财金  |  教育  |  汽车  |  消费  |  视频  |  映像  |  周刊
首页>教育频道>要闻 > 内容详情

会馆演好戏 沉睡古建再现生机

2023-04-20 16:22:20 大字体 小字体 扫码带走
打印

春水初生,万物复苏。前门三里河畔,一派生机盎然。沿三里河河道一路漫步,缕缕戏音传入耳中,颜料会馆正在上演的戏曲演出,让古色古香的街区顿时“生动”起来。

从2021年起,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专门研究制定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着眼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聚焦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让更多文艺精品走进群众生活,繁荣兴盛首都文化。“会馆有戏”品牌以历史悠久的会馆为载体,汇聚北京优质演出资源,着力探索传统戏曲的时尚表达,一场场“小而精”“小而美”“小而雅”的精彩演出让古老会馆再现勃勃生机。

“会馆有戏”四种成型运营模式

湖广会馆:经典大戏模式

高大宽敞的戏楼空间完整且功能完备,有整本演出戏曲的丰富经验,适宜上演题材宏大、观众上座率高的传世经典剧目。

正乙祠:驻场演出模式

由专业院团北方昆曲剧院驻场运营,基于特色剧种、经典剧目打造戏曲产业链条,增强对昆曲爱好者圈层的黏性。

颜料会馆:多形态演出模式

除传统曲艺、折子戏外,还引入相声、脱口秀、沉浸式话剧等年轻观众喜闻乐见的演出形式,并辅以新京菜特色餐饮,提供多元文化体验。

福州新馆:定制剧目模式

结合历史事件,定制“会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让禁烟历史大戏在文物空间内沉浸式上演,形成独特的场景化定制模式。

体验几百年前的游子“旧时尚”

在环境清幽的老城区,坐落于东城区青云胡同的颜料会馆既具古朴韵味又充满朝气。从外观看,这是一幢青砖二层建筑,朱红色的窗棂透着古朴,而当锣鼓点响起,这座已有4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顿时迸发出朝气与活力。

去年起,新兴相声团体“大逗相声”常在此举办演出。近日,中国评剧院演出的《折子戏》经典唱段专场上演,这也是北京演艺集团2023年重启颜料会馆新一轮“会馆有戏”常态化演出后的首场演出。此后一个月,课本剧《课本中的北京》、中国杂技团杂技魔术专场、北京曲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京味鼓曲专场等将轮番登场。

实际上,在这座古建筑中品戏,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史料记载,颜料会馆始建于明代中叶,由山西颜料、桐油商人集资所建,时人常在此雅集听戏。将这项传统再度激活的,是北京一系列活化利用文物建筑的创新政策。

让首都市民走进会馆戏楼,体验一种全新的演出形式——那是几百年前落脚京城的外乡游子品味家乡戏的“旧时尚”。《北京会馆档案资料》记载,北京各处会馆中有17所建有大小不等的戏楼。

而今,演出内容发生了变化,演出场地仍分量十足。戏楼历史从100多年到400余年不等,其中,湖广会馆和安徽会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众多会馆以这种方式集体亮相,这在会馆核心功能废止后的近百年来尚属首次。

2021年下半年,北京市发布《关于推动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工作方案》,提出打造会馆演艺新空间。同年9月,“会馆有戏”系列演出之“遇见湖广”在湖广会馆旧址戏楼拉开帷幕,“会馆有戏”品牌全面启动。随后,颜料会馆、临汾会馆、台湾会馆、福州新馆、正乙祠(银号会馆)等加入其中,先行先试,引进文艺院团演出,一批量身定制的演出在不同会馆上演,百年戏台再现光影。

打造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

北枕国家大剧院,东望前门大街,西邻宣武门天主堂,南接琉璃厂文化街,正乙祠戏楼所处的前门西河沿算得上占尽了地利。这里曾是京城早期的“金融街”,银号、钱庄云集。银号会馆旧址中藏着一座二层戏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室内剧场,被誉为“中国戏楼活化石”。

自去年4月修缮一新后重张,正乙祠再度恢复了往日繁华。从开幕驻场戏《天官赐福》到《墙头马上》《怜香伴》,再到与梅兰芳纪念馆、报国寺联动创排的《遇见梅兰芳》之《游园寻梅》、沉浸式曲剧《茶馆》,“会馆有戏”让这座有300余年历史的戏楼重焕风采,成为市民品鉴好戏的新平台。

正乙祠古戏楼的焕活重生,也得益于文艺院团演出进会馆旧址的创新举措。正乙祠曾于2018年底关门谢客,此后,市文化和旅游局经深入调研后决定,将正乙祠戏楼交由北方昆曲剧院修缮、运营及使用。北方昆曲剧院自1957年成立以来,60多年来始终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演出剧场。如今,剧院有了一个可供自己支配的演出平台。古建与专业院团达成双赢,可谓“珠联璧合”。

文艺院团的入驻提供了可持续的内容。开幕驻场戏《天官赐福》就是为戏楼量身定制的作品。它既沿袭了昆曲艺术的美学韵味,又结合时代审美和戏楼的古风古韵进行了创作改编,巧妙运用烟雾、多媒体等舞台手段,带来极具历史厚重感的观演体验。

正乙祠戏楼总经理张鹏希望,未来人们来此看到的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戏楼,还能从中体验到更多多元文化与新潮流的碰撞,正乙祠能成为古戏楼界的“国家大剧院”。张鹏认为,正乙祠一定要与优秀艺术家合作,创造艺术精品,让观众走进来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这里独有的文化气息。

每一处会馆都有拿手好戏

前门东区是北京会馆最为集中之地。距离颜料会馆不远的临汾会馆,展现出与前者不一样的风格。作为本市首家会馆文化陈列馆,临汾会馆演出空间较小,因而,引进来的是猴戏、变脸、滑稽戏等“小而精”的表演。在活化利用中突出个性,实行一馆一策,推出自家的拿手好戏,这成为全市会馆旧址探索发展的共识。

位于骡马市大街51号的福州新馆,是林则徐与福建籍在京官员筹建的同乡会馆。结合禁毒教育基地功能,福州新馆与北京市曲剧团合作,于2021年底推出“会馆版”北京曲剧《林则徐在北京》,邀请观众在林则徐当年倡建并生活于此的会馆庭院三处空间内,跟随剧情发展移步换景,体验沉浸式演出。

“会馆有戏”的首发地湖广会馆是全国会馆文化运营的成功代表。自1996年修缮一新后,这里一直是京剧表演的重要场所,名声在外。近年来,沉浸式演出“遇见湖广”创新上演。演出将会馆分为两个区域,门廊与文昌阁院子为“沉浸区”,“演出区”古戏楼则备足好戏,北京5家文艺院团的演员带来昆曲、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北京曲剧经典唱段。

“敦亲睦之谊,叙桑梓之乐”,会馆是北京城市发展和古都文化开放融合、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如今,各家会馆不断锤炼拿手好戏,便利京城市民沉浸式品味名角、名剧、名段味道,大戏看北京、好戏在会馆的生动局面全面形成。 

现场

在四百多岁古建筑里

看表演太过瘾

还没到傍晚,颜料会馆就已迎来一拨特意前来打卡的市民。与此同时,北京曲剧团的演员们也已来到会馆,开始为晚上的演出做准备。这不是曲剧团第一次来演出了,但这里古色古香的环境仍然让演员们感到兴奋。“剧院里演员和观众距离很远,而会馆的空间则大大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和观众的交流更直接了。”在曲剧团演员队队长赵浩博看来,“在古建筑里唱北京独有的地方戏,别有一番韵味和契合度。”

当晚的演出精选了20多个北京曲剧最具特色的经典唱段。观众李女士带着孩子特意从香山赶来:“这是我们第三次来颜料会馆看演出了,这里有历史也有文化。孩子说,在400多岁的古建筑里看表演太过瘾!就是手速得快,每次公众号一发布抢票信息,五分钟内就抢完了。” 

 

专家访谈

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副教授张佰明

原生“有戏”大有可为

记者:在您看来,北京的会馆引入戏曲等演出有何优势?将会带来怎样的效果?

张佰明:在明清时期,会馆就兼具演剧功能,因此会馆天然具备“有戏”的功能和基因。如今的“会馆有戏”,正是对会馆演剧功能的现代复归,有助于激活北京演出团体的存量演艺资源,补充多元戏剧演艺空间,是繁荣北京戏剧产业的又一创新尝试,更是擦亮“大戏看北京”特色文化名片的自然延伸。

记者:您对“会馆有戏”品牌在内容挖掘上的探索有什么建议?

张佰明:会馆在漫长的变迁中沉淀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内容,北京东西城的会馆各具特色。未来如能结合历史人物和事件,创排富含原生内容的特色剧目,将为首都文化增添别样光彩,比如可在杨椒山祠重现清末各地举子“公车上书”的历史光影,在绍兴会馆展示鲁迅为新文化运动摇旗呐喊的求索历程,在阳平会馆再现山西梆子精品演出盛景等。此外,还可进一步规划“前门东—大栅栏—琉璃厂—宣西—法源寺”一线多点串联而成的“会馆文化带”,汇聚更多文化精品演出,带动老城文化消费升级。

记者:如何能更好地利用会馆的地方基因?

张佰明:丰富多元的地方文化基因构成了会馆独具特色的文化标签,让会馆原发地再度参与到北京会馆的运营中,将地方戏曲元素植入其中,用乡情吸引在京游子亲近会馆,将为“会馆有戏”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了解到,东城区已出台相关政策,陆续开启了与十个会馆原发地政府的合作洽谈,引导各地将特色饮食、地方戏曲、文创产品等输入京城。北京市如能在未来出台统一政策,将能更有力地推动更多会馆原发地省市积极参与到会馆文化空间的原生化利用中来,还可利用乡情吸引在京游子亲近会馆,为“会馆有戏”拓展新发展空间,合力建设成为集萃中华优秀文化的“百花园”。

来源:北京晚报

速豹新闻网·山东商报编辑:叶福森
分享到: